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盐民干得多拿得少南澳盐业亮“红灯”

盐民叹气今天的收成一脸愁容。

  在南澳许许多多老盐民的记忆中,南澳盐业曾是一个辉煌的行业,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盐业收入占全岛财政收入的75%左右。盐民是一个足以让人引以为傲的身份。但如今,谈起盐业、聊起盐民,人们只有摇头叹气,“工不工、商不商、农不农”的尴尬身份让不少盐民逐渐远离盐业。

  盐民月平均收入仅700元

  盐是国家“三统”物资,至今仍实行“食盐”专营政策。目前,南澳县全县有盐田2000公顷左右,其中,隆澳盐场有1300多公顷,深澳盐场有700多公顷。比起上世纪90年代初,盐田面积减少了400公顷左右,“面积的减少远不如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员减少的幅度大。”盐务局的副局长周水有说,收入低是盐民离开盐田的最主要原因。

  1980年原盐收购价格第一次进行调整,原来一级盐每吨51元,二级盐每吨47元,三级盐每吨43元,经过三十年的多处增补,收购价格升至为一级盐每吨343元,二级盐每吨335元,三级盐每吨323元。“盐民虽有一定的经济补充,但仍跟不上市场物价的迅猛增长。”周水有说。记者在盐务局一份资料上看到,价格调整后,盐工月平均收入也仅700元左右。

  收入低,盐民不愿承包盐田

  宫前盐村是海岛三大盐村之一,这里有450多亩盐田,全村有276户,上个世纪,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盐为生,但目前,全村只有70户左右从事盐业生产,“这个数目很快又要变少了。”宫前盐村委会书记蔡宏树说,今年刚好是3年承包期到期的时间,盐民收入本来就低,今年又受天气影响,盐民们不但没收入反得“倒贴”,没有人愿意继续承包盐田。

  去年,另一个盐村南光村的盐田承包期到期,没有村民愿意继续承包盐田,村领导想尽办法也没能完全挽回弃田而去的村民们。

  “辛勤工作了大半年,除一身黝黑的皮肤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宫前盐村村民刘先生说,他和爱人都是盐民,盐田的收益是家里全部的经济来源,可今年到现在,每位盐民的收入都不到1千元。蔡宏树告诉记者,按今年这个情形,每个参加生产的盐民估计得倒贴3千元左右。

  蔡宏树介绍,盐田的年承包产值为28万,大概是2500吨盐。正常年份的话,这个产量是可以达到的,2011年的时候,年产量达到3200吨。28万按4:6分,参加生产的盐民得6成,超出28万的部分就做为奖励分发给生产者,如果不到28万,那承包的人就得倒贴补齐。“就算是正常的年景,参与生产的盐民年收入也只有6、7千元。”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盐业生产,以前平均一亩盐田就有3、4个生产者,现在一亩盐田不到1个人,而且从事盐田生产的人员老龄化,在宫前村,最年轻的盐田生产者也已经50几岁了。“年轻人谁还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村民说。

  在盐场,随处可见田边的荒草。因为劳力少,盐田的管理越来越不到位,不少盐田逐渐荒芜,盐民们有一句口头禅,用以自嘲自己的身份——“工不工、商不商、农不农”。他们既没有工人的福利,也不能像商人一样自由买卖,也没有享受到如农民一般的优惠政策。

  转产转行成为盐民出路

  “转产转行是盐民们唯一的出路。”蔡宏树说。目前,南澳盐村的村干部们都想尽办法,争取各种优惠政策,带领村民转产转行。

  南光村把40多亩盐田出租它用,年收入6万多元,而在此之前,这40多亩盐田的年生产总值不过2万多元。“每年6万多元稳定的收入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们也不用看天唉声叹气了。”村干部感慨地说,转产转行成了盐村人的愿望。

  本报讯记者 陈晓敏 实习生 张锦煌 摄影报道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林敏秦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共同点

潮汕搞笑短剧:会说话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