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萧增沐24年默默奉献修编潮阳地方志

半个世纪前,一位潮阳小伙萧增沐怀着求知欲望和奋斗热情,从农村来到安徽省城,在这里扎根,参加工作成了家,并“小有成就”。24年前,年过半百的他毅然放弃别人无比看重的“名利地位”,回乡投入到修编地方志的工作中,至今主持编写7部志书,参与编撰的志书近千万字,为潮阳抢救了大量珍贵的史料,给家乡人民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萧增沐说:“这实现了我为家乡人民办点实事的夙愿,是人生历程比较圆满的归宿。”

1954年,萧增沐考入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气象局工作。在那个年代,对能够考上大学并且留在省城工作的他,被潮阳父老乡亲视为“骄傲”。在安徽工作期间,他先后8年荣获安徽省气象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3年任正科级干部,这些对很多人而言,也算是小有成就了。

1988年,萧增沐突然要求调回原籍潮阳工作。当时,他的领导和同事都摸不着头脑,一些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也对他计较盘算说,调回潮阳被降职使用,失去了现任科长职务,又失去了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到了新单位,几年内还可能分不到房子,损失太大。面对众人的多番挽留,他却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于1989年春踏上了回潮阳的归途。其实大家都没有料到,萧增沐埋藏在内心深处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愿望:“叶落归根,在有生之年为养育自己的家乡父老做点事!”

回到潮阳,萧增沐被安排在县志办工作。他认为,盛世修志,百载难逢。为了尽快入门,萧增沐争分夺秒,花了半年时间看遍了修志专业论著、省志办推荐的县志范本和各单位、各部门上报的专业志初稿等近五百万字的材料,于1989年9月正式进入角色,接受了撰写志稿的任务。那时,他已立下了献身修志事业的夙愿,一心扑在修志工作上。

“志书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分毫不差地遵从史实。”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工作标准。他负责编列的“革命烈士名表”是改行地方志工作后的第一份成果。为了准确无误,向后代人负责,他查阅了县档案局、民政局自新中国建立到1985年有关烈士方面的几十个档案案卷,一直查到历次发出的烈士证存根,前后花了8个月时间,在700名烈士5600个项目中,纠正了约500个项目的错漏,有的姓名与籍贯不对口,有的是姓氏“张冠李戴”,都一一给予纠正。

萧增沐认为修志工作要多出成果,就要多出一些地情书。于是,在完成新编《潮阳县志》、《潮阳市志》总纂过程中,他多次主动提出编撰符合潮阳地方特色的志书,并身体力行地广泛收集材料,从各地报刊、杂志收集积累有关潮阳海内外人物的资料及其他信息,加班加点完成《潮阳大事记》、《潮阳市华侨、港澳台同胞志》等的编写工作,并顺利出版。

修志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不朽事业。萧增沐甘于坐“冷板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退休后仍被单位聘用留任至今,他笑称自己是“已超额服役14年”。他付出自己的心血为潮阳历史填补了一处处空白,修撰一部部具有“存史、资治、教化”功能的志书,也宣传潮阳,提高了潮阳的知名度。然而,萧增沐对自己修志的评价,仅仅是:“无比荣幸。”本报记者 刘谷婷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李群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吃狗屎

潮汕故事剧:变色龙(第一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