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是因港而兴的城市,但对于活跃于粤东多个海域和水道上的引航员,大多数老百姓还了解甚少。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究竟是干什么的呢?带着疑问与好奇,记者走进了汕头港引航站。
“门槛”高,数量稀少堪比熊猫
“船舶为了避免发生搁浅、触礁、碰撞等事故,就需要找一个熟悉情况的人引航。打个比方,引航员有点像‘代客泊车’的司机。”引航站站长林璜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让记者对引航员有了初步的认识。
引航员是一项高挑战的技术活。引航科科长邱慧敏告诉记者,要成为一名引航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门槛”很高,必须是航海院校本科毕业,二副以上航海资历的专业人员才有资格申请助理引航员。
“从助理引航员晋升到一级引航员要10来年的时间。”邱慧敏说。引航这门职业要求引航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天文、潮汐、气象、船舶等各种航海知识,还要大量引航实践,并具备过硬的英语水平,所以能进入“金字塔尖”的人屈指可数。据了解,目前全国持证的引航员只有1600多名。林璜站长由此打趣说,中国大概有近1600只大熊猫,引航员的“珍稀”堪比大熊猫。
工作苦,8人几乎“囊括”粤东海域
在汕头港引航站,目前共有8名引航员。由于揭阳、汕尾、惠来还没有相应的引航机构,这些城市的引航业务也由汕头港引航站负责。因此,汕头港引航站的引航服务范围几乎涵盖整个粤东地区。“引航员实行24小时值班待命,没有时间、季节、假日的概念,船要随来随引。说起自己的工作,引航科副科长史晓宇颇为感慨。
据介绍,现在引航站里的引航员每人每月平均要引航三四十艘次,高峰期每天要引航七八艘船。这些数字听起来似乎不惊人,但事实上,海里的活跟陆上完全两码事。“引航一趟要三四小时。如果一天引航几艘船,基本就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了。这样高强度的作业,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体力是根本不行的。”史晓宇说。
风险高,9米软梯一“拍”踏错或丧命
汕头处于中国四大风区之一,外海风高浪急,引航作业条件尤为艰难。尤其在上下大船爬软梯一环,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林璜站长介绍说,引航员乘坐交通艇到引航地与大船靠近后,大船上的水手放下软梯,引航员就需要从交通艇上沿软梯爬上大船。软梯长的有9米左右,风高浪大的时候,交通艇起伏摇摆不定,波谷浪尖与大船至少有两三米的高度差,引航员就必须掌握好“节拍”,在交通艇处于波浪最高点时迅速爬上软梯。一旦踏错“节拍”或抓不实、踩不稳,往往就会被上抬的交通艇挤压到,严重的可能被交通艇拖落海里甚至丧命。邱慧敏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型船舶造价动辄上亿,轻微的磕碰就损失巨大。因此,他们在引航时都是高度紧张、全神贯注。
事实上,不仅为船舶引航,每当碰到船舶在海上遇险,熟悉海况的引航员,还经常担当抢险救助的幕后英雄。他们冲锋在前,助力化解一宗宗“海上危机”。 本报记者 刘婉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