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空翻、后空翻、猩猩跳……几个年轻人在草坪上、走廊里洒脱地跳跃、翻转,他们矫健的身姿吸引了不少市民注目,许多人发出了惊叹声,为他们鼓起了掌。他们的衣服上印着“潮汕攀跑者”几个字也让人们印象深刻:这正是以城市为舞台,攀爬、穿越围墙和屋顶等障碍物的极限运动——跑酷(Parkour)。不过,在享受极限运动快乐的同时,他们同样面临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受伤,目前,这项运动仍被许多汕头学生和家长视为“禁区”。
这群人的领队是一名叫小浠的年轻人,别看他今年只有23岁,但已经是这个团队里的“元老”了。他原是体校一名练田径的学生。18岁那年,他无意间在电脑上看到跑酷表演,一下子就被吸引了,“18岁才开始练跑酷其实是有点晚的,身体比较僵硬了,跑酷是需要身体有一定的柔韧性的。”小浠说,他用一年多的时间每天练习身体的柔韧性,然后才开始练习跑酷的基本动作。或许是有运动天赋,小浠很快便掌握了不少跑酷技巧。
当他正为自己日益增强的跑酷技能而满怀信心的时候,一场意外差点断送了他的梦想。2009年春节前,他在练习从二楼翻跳下楼的时候不慎摔倒,导致腰下肋骨骨折,这个伤让他卧床近半年。“一开始有想过放弃,但伤好后,又忍不住练习。”
正是这场意外,让小浠开始重视训练中的安全问题。目前,小浠所带的队伍有200多人,年龄从14岁到36岁,他们中有学生、公务员、银行职员等。每周三和周六晚上,他们会进行一些有安全措施的练习。小浠骄傲地告诉记者,队伍中,已经有好几位“大神”了。“大神”是跑酷界对能做高难度动作的人的统称,而21岁的小蔡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在一次活动中,小浠和小蔡两人认识并组成了潮汕跑酷联盟。随后,两人带领队伍一起训练并交流。16岁开始接触跑酷的小蔡,5年来的每一个跑酷动作,每一次练习创新,都是自己从网上看视频学来的。去年,小蔡做出一个大胆尝试——成立“release跑酷”团队,将兴趣变成一份工作,他也因此成为本地跑酷团体中第一个将兴趣带进商业舞台的人。
随着都市人群兴趣爱好的日益多元化,近几年来,类似“攀岩”、“跳岩”、“跑酷”之类的“另类运动”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不过,随之而来的各种意外也频频发生。对此,运动医学专家认为,无论哪种运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锻炼身体是第一目的,丰富情趣、锻炼意志是其二,因此,对待任何危险性较高的运动,都应当保持一定的克制。
本报记者 陈晓敏 杨立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