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发改委相关规定,昨天起,曾被称为铁路“白色污染”罪魁祸首、明令禁用长达14年的发泡餐具正式解禁“重出江湖”。汕头市民对此有何反应?汕头市面上使用发泡餐具的情况如何?昨天,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
发泡餐具——
成小店铺必备打包工具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衡山菜市场看到,市场里不少档位和附近餐饮店铺,大多提供一次性发泡餐具给顾客打包时使用。在一家经营卤味熟食店里,记者看到,几乎所有顾客选购好食物后,店主拿起垫了一张保鲜纸的发泡餐盒进行打包。前台砧板旁边,白色的一次性发泡餐盒叠得像小山那么高,前台放置的餐盒用完了,店主又从里间搬出一大叠。
“这些发泡餐盒是从哪里进货的?价格多少?”记者试图从大量使用发泡餐盒的卤味店店主口中了解相关情况。“每次用完一打电话就有一位相识的大哥送来。”店主坦言,多少钱不太好透露,但被禁期间价格比较便宜,可能解禁后会提价吧。
走访中记者发现,各式各样的小餐饮店里,一摞摞叠放的发泡餐具成为最常见的镜头,这类餐具成了小店必备的打包工具。记者来到珠合菜市场附近,这里有不少@条面汤肠粉店铺。记者走近发现,这些店铺也几乎都在使用发泡餐具,包括饭盒、汤碗等。店铺老板将煮熟的@条汤、面汤等直接装入套着保鲜袋的一次性发泡餐具里。“这些餐盒用来装这么烫的食物卫生吗?”面对记者的发问,店铺老板不假思索地回答:“套上保鲜袋就卫生了,也好拎走。”
市民担扰—— “出笼的鸟儿”更难管
记者走访了解到,市面上用来打包食物的餐盒包括纸质餐盒、透明塑料盒和发泡餐盒。最受市民欢迎的是部分酒店酒楼使用的环保餐盒,这些餐盒底部标有材质等级,可以用于微波炉加热,可回收循环利用。
然而,环保餐盒成本较高,而发泡餐具的成本则较低。据业内人士介绍,正规生产的发泡餐具每个售价要0.12元左右。但一些小作坊使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制成的餐盒,每个仅6-7分钱甚至更低。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达了对发泡餐具解禁的担忧。市民蔡女士认为,之前明令禁止使用发泡餐具,但是市面上还屡屡出现,如今解禁了,这些白色发泡盒不就像“放出笼的鸟”,成本低肯定更多商家用,那食物的安全谁来保障?
有些市民则担心“白色污染”将重现。中学老师陈先生则觉得,如果监管部门没有一条准绳来规范发泡餐具市场的话,“白色污染”很可能再度出现。采访中,多数市民表示,对发泡餐具的使用也是无奈之举,超市、餐饮店等,不少提供的就是这类餐具,也不可能总带着个盒子在身上吧。
建议——
建立回收利用体系
有识之士指出,解禁后将面临原料难控制、回收难实行等问题。
有人提出,针对当前亟待建立的回收体系,应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明确发泡餐具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主管和监督执行部门,研究出台支持一次性发泡餐具回收利用的激励政策,包括给予相关企业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优惠,同时扶持再利用的产品开发,促进回收利用市场化。
◎相关链接:
发泡餐具“前世今生”
据了解,发泡餐具最早于1986年起在中国铁路上使用,由于废弃的塑料垃圾给铁路沿线生态以及景观造成了严重破坏,铁道部于1991年开始研究治理铁路沿线“白色污染”的对策,并于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在铁路站车使用发泡餐具,以可降解餐具代之。
1999年1月,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实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因严重污染环境而被列为“落后产品”的发泡餐具。此后,国家发改委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2011年本)中,又两度将发泡餐具列入淘汰类产品名录,禁止投资、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
①:一路边小食摊摊主正用发泡餐具打包食物。
②:小食摊墙上吊着一大袋发泡餐具。
图/本报记者 袁 笙
文/本报记者 方晓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