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汕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福荣
温文尔雅、严谨认真,这是汕头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林福荣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春日的汕大校园,树影婆娑,微风轻拂,安静的校道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学生抱着书本走过。怕记者在曲折的办公楼群中难以找到自己的办公室,林福荣教授特地将见面地点定在校训碑前,其细心、体贴由此可见一斑。
从教25年,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潜心探索,将数学作为自己孜孜求解的“人生命题”。这位今年48岁的学者将一生中最灿烂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数学、献给了学生、献给了汕头大学。
带着青年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数学是很迷人的。”林福荣对记者说,每逢开学第一课,他常常会把这样一个式子介绍给学生们:ei+1=0。
“这个式子叫做欧拉公式,它是数学里最令人着迷的一个公式。”林教授解释道,它将数学里最重要的几个数字联系到了一起——两个超越数:自然对数的底e,圆周率π,两个单位:虚数单位i和自然数的单位1,以及被称为“人类伟大发现之一”的0,数学家们评价它是“上帝创造的公式”。
“你看看,数学多漂亮!”林教授感叹。
这位学者对数学充满执着和深情。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林福荣的愿望就是——带着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1988年,林福荣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汕头大学数学系任教。“当一名好老师”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目标。
不管是带学生还是做学问、搞科研,都要认真,要投入,要有选择地去做——这是林福荣教授心目中一名好老师的标准。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林老师在工作上一直不断探索。从教至今,他一共主讲了高等数学、常微分方程、非线性规划、运筹学、数值分析、数学模型等十多门不同的课程,最多时同时带4名硕士生、4名博士生,年均课时量远远超出学校规定的工作量。他同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尝试将先进的整合思维理念植入教学过程中。
对不少人来说,数学是抽象且难懂的。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林福荣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研究心得,精心制作了多个多媒体课件,以便上课时演示,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知识。
“即使是同一门课,去年和今年的课件也是不一样的,老师总是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不断的修改。”大四学生康志荣告诉记者,林福荣教授对待学生极其负责任的态度,以及耐心、亲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林福荣在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2007年他被授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林福荣是汕大数学系基础数学博士点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在科研上潜心研究,取得累累硕果。与此同时,他作为快速算法领域的知名专家,为包括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系列杂志等在内的国内外二十余个学术刊物评审稿件,并多次应邀到美国、新加坡和港澳等地进行学术访问或出席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学数学需要聪明更需要兴趣
在数学教授的眼中,怎样的学生是能培养的“好苗子”?林福荣说,他喜欢的学生必须勤奋、用功,自己要有想法。数学属于基础学科,难读,既需要聪明,更需要兴趣。
“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其实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林福荣说,“比如出发去某地,怎样选择最佳路线,用的就是数学方法。再比如发射导弹,必须用数学方法计算其运行轨道;还有医学方面,我们常用的CT、B超等仪器,其工作原理都包含数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当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尤其是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时,林老师总是希望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深入去研究,就明白乐趣所在。”
林教授的苦心没有白费。翻开网站上众多学生给他的留言,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老师您好!我要感谢您,感谢您的教导和宽容。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对高等代数越来越感兴趣了,现在学起高等代数来很顺心,我要加倍努力,让成绩来证明一切。”“数学是什么,数学该怎么学,在林老师的课堂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
“您是我遇见过的最好的老师”
除了教学和科研取得突出成绩外,林福荣还积极承担很多服务工作。作为汕大数学系硕士点负责人,他负责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复试、调剂,学位论文答辩等管理工作,其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使硕士研究生管理工作得到不断规范。
“林老师很有个人魅力。”学生莫倩萍说,“他的和蔼可亲、认真负责、耐心细致让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小莫大一时修林福荣老师的《高等代数》,一开始很不适应,觉得大学课程非常难。过了大概半个月,一次课后,小莫大胆地冲上讲台给林教授提意见,要求多增加例子,便于理解。不久,小莫便发现林福荣老师的课有了变化,例子多了,老师讲完后经常主动询问大家“懂不懂”,“明不明白”。林老师每周还安排一个时间,即便不是他的授课班的学生也可主动找他答疑。莫倩萍说:“他是一个很注重跟学生互动的老师。”
“读数学就是培养一个人认真严谨的态度,让你学会怎样静下心来,好好地把一件事情理清。”林福荣说。
是的,数学就像人生一样深奥而又有趣,你若细细品味,它将溢出阵阵清香。
本报记者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