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市城建工程设计院有一名土生土长的青年设计师,他先后完成了第五届中国国际园博会汕头展区“园”设计,汕头市中山路、嵩山路、韩江路、黄山路“水浸街”续建工程设计,东方公园,星湖带状公园设计,汕头市垃圾填埋场及配套工程,市区灯饰景观工程等多项重点工程的设计工作,去年更是在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上以主创作品——“汕头园”一举夺下了“室外综合金奖”及“单项设计优秀奖”、“单项施工优秀奖”、“单项施工优秀奖”、“单项植物配置大奖”等诸多大奖。今年,陈耿被推荐为汕头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汕头园”亮相国博会
环境艺术设计师就是“描绘”美丽城市画卷的“画家”,大到城市规划、地标建筑,小到一草一木、一灯一景,无不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为让特区城市汕头变得更靓更美,陈耿年来兢兢业业工作、付出不懈努力。2011年11月19日,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在重庆北部新区鸳鸯镇龙景湖重庆园博园开幕,这是一次高规格的盛会。在博览会上,一座富有时代气息和浓郁民俗特色的园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座淋漓尽致展现海滨城市、特区城市独特风貌和人文底蕴的“汕头园”让游客们由衷赞叹。为了使作品体现出独特的滨海风情和厚重的潮汕文化底蕴,陈耿从接到项目之日起就搜集关于潮汕民居的第一手资料,向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深入潮南、潮州等地民居进行考究,反复揣摩,工作夜以继日。经过方案比选,大胆提出将玻璃、钢等较现代的材料,融入到潮汕民居的传统工艺中,使“汕头园”中的民居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赋予时代气息,更具生命力,让人耳目一新。由于施工过程涉及到很多民间工艺,为保证项目得以顺利实施,陈耿不怕艰苦,多次赴重庆现场,顶着40℃高温,在园区工地一次一呆就是几十天,为工人解释图纸、指导施工,每个细部工艺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出的作品保持原汁原味,让外地人更加了解潮汕民俗及文化,展示汕头风貌与特色。最终,“汕头园”不负众望,夺得系列奖项。
赴震区参加对口援建
“5·12”汶川大地震后,陈耿也和其他同志前往汶川县草坡乡参加汕头市对口援建工作。地处高山峡谷的草坡乡是汶川县恢复重建难度最大、环境最艰险、条件最艰苦的一个乡(镇)。在余震不断、气候恶劣、道路受阻的环境下,陈耿不畏艰难,坚持把工作做细,深入进行实地测量,参与设计、编制了草坡乡码头村、两河村市政配套、公厕、休息亭,垃圾转运站和村居工程图等项目,为灾区老百姓重建家园作出贡献。
道路被称为城市的“血脉”。汕头特区的面貌日新月异,这其中就有着陈耿的一份辛勤付出。他参与了汕头市区的主要路网及大型绿化和环境工程的设计,积极参与编制《汕头市道路通用图集》和《汕头市下水道通用图集》,对一些构造上的做法,不厌其烦、反复推敲,并与同事深入现场,向前辈请教,借鉴外地的先进做法,使汕头的市政设施逐步规范和完善。
本报记者 周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