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都市生活中,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有一些职业因稀少或者“边缘”但又不可或缺,所以显得格外特殊。在“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特殊职业的从业人员,讲述他们的职业感受。请关注系列报道:“他们,因职业而特殊”。
一提起“警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威武”、“勇猛”、“震慑犯罪”等诸如此类的字眼,却很难将其与“打捞浮尸”这样看似属于殡葬行业或者慈善义工该做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汕头就有这样一支警察队伍,在维护水上治安环境的同时,实施水上救助、护卫、抢险工作,行善举,做好事,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穿警服的慈善义工”。他们,就是汕头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水上派出所的民警们。
“老水上”34年不挪位: 救起活人最开心
59岁的林永明在水上派出所已经干了整整34个年头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名“老水上”,再干上一年他就该退休了,他是在这个所里呆的时间最长的一名警察,而且,34年间,他从来没有“挪位”干过别的警种。
1980年,刚刚从海军退伍的林永明被安排到汕头市水上分局派出所,当了一名水上警察。34年间,他记不清经自己的手打捞过的尸体到底有多少,但是他第一次参与水上打捞的经历至今却记忆犹新。那是他刚到单位不久,一天他接到报警称市区商平路周围海域发现一具尸体,他立即赶赴现场。当时,那具尸体因为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已经开始腐烂,上面还长满一层厚厚的蛆,大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恶臭,周围的人都掩鼻而过不敢靠前。林永明二话没说当即实施打捞,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又没有任何打捞设备,他只能用双手去打捞,没想到刚一碰到尸体,手上就沾上死者的一层皮。他告诉记者,后来足足过去了两天,他还感觉自己手上仍然残留着那股味道。
林永明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水上警察,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能够从水里救起活人来,而这样的“开心事”,遗憾的是,他从业34年来只碰到过两次,而且都是在去年,被救的一男一女都是年轻人,都是不慎落水的。虽然已经临近退休年龄,但是林永明依然战斗在第一线,依然跟年轻民警一样接处警,经常是接到报警称某处有人要跳海或者有人落水,不论是三更半夜还是大雨瓢泼,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施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
“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30多年,难道就没有想到过离开?”面对这样的疑问,林永明的回答十分坦然:“既来之则安之,到哪里不都是为人民服务吗?”尽管这份工作很苦很累,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做善事”。一想到这样,林永明说,他根本就不觉得累觉得苦,心里只有快乐。
去年打捞浮尸33具: 曾帮助解决丧葬费
在水上派出所的会议室里,一面墙壁被一幅巨大的地图覆盖,它显示的是水上派出所的管辖区域:东起鸡心屿,西到揭阳交界处,北到梅溪桥闸,南至潮阳后溪,海岸线达289公里。这片水域,与其说是水上派出所的辖区,不如说是“水上人”挥洒热血谱写忠诚为民篇章的精神家园。
水上派出所目前有民警13人,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将近退休,最年轻的也已年届“不惑”,平均年龄超过50岁。相对于“老龄化”的队伍来说,他们的设备也一点不“年轻”,全所所有的“家当”就是两条服役超过16年的公安艇,而不少用于打捞水尸或实施水上救助的工具,都也是民警自行设计、“土法上马”制作的。即便如此,民警们毫无怨言,不论老少,哪里有警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副所长詹钦和告诉记者,水上浮尸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不慎落水、自寻短见和游泳溺水。派出所管辖的海域地处三江交汇处,也是水上浮尸的多发之处,仅去年一年,他们就打捞水上浮尸33具,实施水上救助40宗。去年8月31日中午1点半左右,值班民警许财坤接到110指令,称在商平路尾海军码头发现一具浮尸。许财坤立即和正在休息的詹钦和一起前往处置,他们到达现场后并未发现浮尸,根据潮汐和工作经验,两人顺水搜寻了3个多小时,终于在C石大桥下面的主航道发现目标并将尸体打捞上岸。
在协助法医勘验时詹钦和发现死者身上的身份证,将尸体存冻殡仪馆之后,他即通过信息网络与死者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取得联系,并通知死者家属前来辨认。第二天,死者父亲刘某千里迢迢从江西赶到汕头认尸,但因为家庭困难无力支付殡葬费,他带着失子之痛黯然离开。了解情况后,所长马武彬一面通过电话劝说死者家属返回协助处理后事,一面承诺帮其解决困难。在马所长的耐心劝说下,死者父亲返回派出所,派出所不但帮助其解决儿子丧葬费,还替他解决了返程路费。这位历经艰辛终于可以领着儿子“魂归故里”的父亲对汕头水警感激涕零,他在随后写给市局领导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在我全家最悲痛、最无助的时候,是汕头民警给了我们及时有力的帮助,我家人感到亲切和暖心,更加懂得派出所悬挂的”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浑身“正能量”心无所惧: “70后”救百余落水者
副所长詹钦和是一名“70后”,他是水上派出所目前最年轻的民警。这个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汉子似乎与水有缘,成为一名水上警察之后,他总是冲在战斗最前面,仅从2005年至2011年间,詹钦和就救起落水群众103人,打捞浮尸159具。用詹钦和的话说,他的工作,一边为“生”,一边为“死”,他让上百条生命得以延续,又让上百个亡灵得到安放。
“身为警察,却经常干的是‘殡葬工’的工作,有没有特别害怕甚至恐惧的时候?”听詹钦和讲述从业以来经历的一些“惊心动魄”的事件之后,记者禁不住这样问。詹钦和的回答出人意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能让亡灵找到归宿这同样善莫大焉,我一直秉承‘行善’这样的理念做事,心存善念也就无所畏惧了。”詹钦和的回答也几乎是全体民警的心声,在水上派出所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行善积德”,而在这群心存善念的“水上人”身上,你能真切感受到一股喷薄而出的“正能量”,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詹钦和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在家人或者朋友面前谈论过自己的工作,因为从民俗的角度考虑也许对方会有所忌讳,但是私底下,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其实,他对工作的热爱溢于言表,谈到救起一条人命时,他的眼睛里有难以掩饰的成就感。
本报记者 李晓颦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