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从乡村医生到医院“掌门人”

手术台是许海雄(右二)施展才华的舞台。

  编前语:近年来,我市广大职工积极响应“百万职工共建幸福汕头”的倡议,为汕头经济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胸怀全局的主人翁意识、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涌现出一批基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我市又有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分别荣获全国、全省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劳模风采》栏目,报道我市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先进事迹,动员号召全市广大职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劳模为榜样,为建设美丽幸福汕头建功立业,再创佳绩。

  他是一位学者,深谙“大医精诚,学无止境”。搏击医海30载,先后成功开展了许多高难度脑外微创手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他是一位智者,深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6年8月起担任汕头市中心医院院长以来,大胆创新,医院床位数从950张扩大至近1500张,医疗业务量迅速增长位居粤东首位,医院的医疗环境、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服务、信息化等均处于省内先进地位。

  他是一位仁者,淡泊名利却胸怀大志,敢于创新却沉稳冷静。作为汕头市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他关心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大力推动新医改,开创了国内公立大医院与基层民营医院全面合作的先河,取得了较好成效。

  他,就是汕头市中心医院院长许海雄,汕头市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中山大学硕士生导师,汕头市科协副主席。

  从一名基层医生到神经外科专家,再到大型综合医院的“掌门人”,许海雄用30年时间完成了人生三次不平凡的蜕变,其背后是他对人生的豁达与坚持。

  从基层做起,对群众疾苦和渴望感同身受

  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应届生,许海雄幸运地踏上了时代的列车,在我省著名的高等医学院校——中山医学院度过了最美好的5年青春,义无反顾地迈入了医学殿堂。1982年毕业后,他服从安排,来到汕头河浦的一所小医院当一名乡村医生。

  当年,很多人替许海雄不值:一个风华正茂、名牌大学出身的青年怎能“蜗居”在一半是庙宇、一半是医院的简陋建筑里?然而,许海雄觉得,既来之,则安之。他拿着听诊器、提着小药箱,从最基层做起,默默地为农民兄弟治病救人。尽管环境恶劣、设施缺乏,但在基层当医生的这段岁月里,许海雄学到了很多在大城市所学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从基层做起,许海雄对农村群众的疾苦和渴望感同身受,更清楚地看到基层卫生的薄弱和困境,这也为他今后坚持“办院为民”理念做好了铺垫。他说,每当回首往事,那段经历弥足珍贵,虽心生感慨,却不觉辛酸。

  显微镜和柳叶刀,是他攻坚克难的利器

  是金子总要发光。许海雄在接触显微神经外科后,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显微神经外科讲究头脑和手脚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更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持久的耐力,这正是许海雄的天赋所在。在粤东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孙德麟教授的指导下,并通过在国内著名的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深造,他的显微外科技术突飞猛进,日益娴熟,随后在我市成功开展许多高难手术,如岩斜区脑膜瘤、颅内外沟通颅底肿瘤、巨大听神经肿瘤、巨大鞍区肿瘤、脑干肿瘤、脊髓内肿瘤等切除术,勇闯手术禁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显微镜和柳叶刀成为许海雄攻坚克难的利器,手术台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因他获救。与此同时,他在学术科研也收获硕果累累,一个个成绩的取得也让他获得了省、市的多项荣誉称号。

  知难而上,对医院动起了“手术”

  汕头市中心医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的综合性医院,解放后一直承担潮汕粤东地区医疗救护中心重任,现为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甲医院。2006年8月,时任医疗业务副院长的许海雄,在刚度过46岁生日时,从上一任院长手中接过了医院的第20棒接力棒,成为新一任院长。

  从副职到正职,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一想起自己是一千多人的“大家庭”的当家,正所谓上要对得起历任院长,下要对得起广大职工,许海雄感到责任重大。当时,市中心医院在上一届班子的带领下,经过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接近巅峰。

 

  一些人认为,医院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已经没有多少向上爬坡的空间,甚至可能会走下坡路。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当时,医院门诊量一直无法突破,住院部趋于饱和状态,医疗设备陈旧老化,老门诊楼更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学科建设青黄不接。与此同时,周边医院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挤压了医院的发展空间,新医改等政策也对医院的经营造成较大冲击。如何打破发展瓶颈,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许海雄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首先大型设备要更新,医疗技术人才要培养,医疗服务环境要改观,医院的管理手段、工作效率更要提高。

  面对内忧外患,许海雄知难而上,说做就做。走马上任第二天,他以外科医生的果断和魄力对医院动起了“手术”。他深知,要想更上一层楼,不仅要把地基打得更加扎实、牢靠,而且还要靠不断创新。起初两年,他加大了大型设备的购置力度,直线加速器、1.5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手术导航系统、直接式数字化摄影系统、腹部彩超等一大批高尖端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一下子奠定了医疗设备在粤东地区的领先地位。接着,他又大张旗鼓打造“数字化医院”,利用信息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了通过网络传输医学影像资料,率先启用“一卡通”模式对门诊服务流程进行改造,这样一来简化了看病流程,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半年后医院门诊量增长9.86%,医技检查也增长了12.2%。而刚一上任就担任新门诊综合楼工程项目这一浩大工程的总工程师,更是体现他非凡的魄力。

  术科医生出身的许海雄比别人更早看到未来术科发展的前景和重要性。“术科是一个大医院的灵魂,它能够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他看准了微创是术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改造手术室,这也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经过改造,医院的所有手术室都具备做微创手术的条件,这在全省也是超前的。在微创手术的带领下,医院其他学科也不同程度得到了提升。

  6年间,年住院病人数翻了一番

  “海纳百川,雄心壮志”,正是对许海雄最好的诠释。在他的领导下,经过短短6年时间,医院床位数从950张扩大至近1500张,年住院病人数从2.5万人次增加到近5.3万人次,门急诊量从61万人次增加至91万人次,手术量从1万例次增长至近1.6万例次;业务收入从3.8亿元增长到9.1亿元,平均年增长近20%。专科建设和医疗技术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微创技术尤其是腔镜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专科开展,技术难度日益提高,一批项目填补了省市空白。医院的省市重点工程项目门诊综合楼顺利落成启用,投资近5亿元,并获得“国家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资格和国家发改委资助。在成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以后,又先后成功申办“中山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和“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进一步提升职工学历层次和扩大了医院影响力。医院还在食道癌方面参与国家863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攻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时至今日,已成为院长的许海雄尽管业务繁忙,每个星期都要抽出半天时间出专家门诊,认真为群众看病。一旦临床需要,他也会亲自上手术台,操起手术刀为危重病患者施术。他的朴实和亲切,为他在老百姓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每年5月,当杨梅枝头缀上点点鲜红时,一些经他医治而获救的农村患者,总会带上一笼新摘下来的杨梅,搭上长途车前来看望他。

  本报记者 张琳楠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郑钟展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抓壮丁

潮汕轻喜剧:阿宝(第一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