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我市港货店并非全"港货" 消费者需认真甄别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近年来港货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市区大街小巷冒出,此类商店的货品从零食到护肤品,一应俱全。对市民来说,如今买港货就像在家门口的便利店买东西一样方便。但也有市民反映部分标榜港货的商品其实是由内地生产。为此,记者日前走访市区一些港货店,了解其中的情况。

  港货店遍地开花

  “许多市民都喜欢买港货,因为正品实惠,是港货的标签之一。”这个商机使得不少有生意头脑的商家闻风而动,于是市区越来越多以“港货”为名的店铺开门纳客。记者近日走访市区多家港货店发现,这些港货店店面一般在10至30平方米,有居民区的地方基本都有一两家港货商店,有的区域甚至连开了三四家。

  据榕城区东湖路一家港货商店店员介绍,该店的港货都是由老板在香港的亲戚带过来的。据业内人士林先生介绍,眼下我市大部分港货商店所售的产品是“水货”,一般都靠“裙带关系”带货维持。“很多港货店店主都是在香港或深圳有熟人,他们会自己带货或找‘水客’带货,卖的产品大多也是水货。一些连锁品牌的港货店才会和厂家直接签合同进货。”

  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港货店还为顾客提供代购服务。“一般我们每周都会上新货,有顾客来订货也是一个星期就到货。”晓翠路一家港货店店主告诉记者。

  随处可见的港货店为钟情港货的市民提供了购物的便利,“此前我一直托常去香港的亲戚带奶粉,现在在港货店里能买到我想要的东西,就不用麻烦亲戚了。”市民陈小姐说。市民郑先生是港货店的忠实顾客,他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港货因其严格的质检标准和高品质而赢得好口碑,特别是零食和药品,虽然价格都比国产的高,但吃着用着比较安心,也就常买在家中备着。”

  港货店并非全“港货”

  采访过程中,不少市民表示喜欢从港货店购买物品,但也有人觉得不少港货店有名无实,“玩的只是一个概念”。

  走访市区多家港货店之后,记者发现,有的虽然招牌打着“港货”,但其实店中货品来自五湖四海,台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皆有,甚至连广州、珠海、合肥的产品也有出售,事实上“港货”的定义已经被各家店扩大至“进口”,或者将内地的产品以“港货”的名义抬高价格出售。

  “在港货店里买来‘港版’的沐浴露、洗面奶,结果回到家中却发现是产自合肥和广州的。”在发现自己所买的日用品并非港货之后,罗小姐气急败坏地找该店店主理论,却被告知,自己所购的商品虽然确实是在内地生产,但商品是厂家直销香港,再从香港带回内地销售。“店主还指着产品的条形码告诉我,香港进来的货条形码首个数字是4,内地出售的首个数字为6.他说出售香港和内地的产品配方是不同的。”记者随机采访时,发现和罗小姐一样从港货店买回来大堆内地产品的市民为数不少。对于如何购买正品港货,如何了解商家是否偷换概念,大部分消费者都不得而知。

  购买港货得细看

  如何辨别商品是不是港货,大部分市民表示“概念模糊”。究竟在购买港货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业内人士林先生为市民支招:“购买港货时要仔细辨别条形码,由此来判断出产地,而不是仅仅根据包装上的文字种类来判断。”

  林先生说,一些商品只是打上了海外原厂的幌子,产品包装上都是日文、韩文、泰文等,有些商家还将一张中文翻译的纸贴在原包装上,而原包装的说明什么都看不懂,只能看产地之类的单词。一些商家就是看中很多人相信洋货就好的心理,将伪劣产品换个洋品牌包装忽悠消费者。对于一些不知名的产品不要盲目购买,尽可能挑选口碑好、热卖的产品,买到问题产品的比率就会大大降低。购买食品时还要特别注意看日期,一些港货没有中文标签,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来源:揭阳日报   责任编辑:邱洁纯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神偷

潮汕搞笑短剧:假正经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