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澄海莲下镇蔡寮村有一座清代建筑荣禄第,荣禄第没有精美的装饰,没有华丽的建筑,外观简朴如一普通民居,但其厅堂却悬挂有一御赐的“福”字木匾,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座荣禄第的原主人,是在清代令海盗土匪闻之生畏的福建水师提督——陈勇,此“福”字木匾,正是清雍正皇帝所赐。
雍正皇帝御赐“福”字木匾
近日,记者来到莲下蔡寮寻找这位水师提督的昔日足迹。这座荣禄第原是潮汕典型民居驷马拖车建筑,现在,原有的前埕、后花园等空地已建为民宅,只剩下中轴主体建筑的三进厅房。
御赐的“福”字木匾就悬挂在中厅。木匾上面书有“御赐”二字,中间书一“福”字,左右分别有“雍正十二年四月十二日”、“荣禄大夫署福建全省水师提督总兵官陈勇”之题款,木匾周围刻上浮雕漆金龙六条。
陈勇的后人、澄海电视台记者陈祉媛向记者讲起了这位令子孙后辈为之向往的祖先的故事。陈勇原名陈崇,字芝俊,少年时以捕鱼为业,经常出入海中,后投效福建水师。坐船至浙江委任巡哨,屡获水师官员好评,被提拔为把总,后押运粮至福建,升为千总,两年后再升为烽火营参将,浙江温州左营游击、福建烽火门参将、福建澎湖营副将、福建海坛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署),于雍正十二年告老回乡。
陈勇当年驻扎平潭的海坛水师地处福建海疆最前沿,是福建的水师大本营和滩头阵地,在东南海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交通与战略地位。清廷将福建水师一支主力部队驻扎海坛岛,平潭成为东南沿海的军事重镇,与台湾澎湖、广东南澳岛成为清朝控制台湾海峡的重要支撑点。
而陈勇因镇守东南海疆,打击海盗屡立奇功,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陈勇任福建烽火门参将期间,受到朝廷大员引荐,到京城给皇帝献艺,得到皇帝赞扬和赐宴,并赐他白金二十两,荣耀而归。雍正十二年四月,雍正皇帝御赐他“福”字牌匾,也就是现在仍悬挂在故居中的“福”字木匾。
告老还乡修建荣禄第
告老回乡后,陈勇居住在昔年建于澄城海防馆隔壁的“荣禄第”,澄海人称为“龙头厝”。澄海的知县每天都来朝见,老人家为了安静,同时,也为了让县令有更多的时间办公,就在十里之外择地重建一座荣禄第,就是现在莲下蔡寮的荣禄第。
原来,当时朝廷有规定,官员居宅离县城十里之外,县令可不按例前往朝拜问安。蔡寮荣禄第的面积四亩多,建筑规模、格局与城里的“荣禄第”一模一样,人称“龙尾厝”。但记者了解到,在十几年前旧城改造,澄城“龙头厝”荣禄第已被拆除。
此外,雍正还将王爷之女曹妙智赐婚于陈勇。陈勇告老时,雍正皇帝特赐给他一面旗,授予他特权可以征用民地。但他爱民心切,就把旗帜丢到溪里,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陈勇奏折获雍正皇帝朱批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蒋滨建2011年在查找台北故宫军机处清代水师的史料时,意外发现雍正皇帝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对陈勇等福建官员所奏永泰县“祥瑞云”的朱批奏折。
这三份福建军政大员的奏折生动还原了当时福建永福县(今永泰县)出现的罕见自然奇观——祥瑞。奏折中提到,入秋以来,天气清朗,本年七月十二午时初刻,有五色云从西南起,上如张盖,系黄白二色云覆照,朱红蓝与下连青红绿紫各色云,层层焕彩,光华射目,到申时初刻,漂布长广,经时不散,五色彩云光耀达三时之久。
当时镇守福建海坛总兵官陈勇《奏报永福县地方于本年七月十二日午时彩云呈祥》,雍正皇帝朱批:“朕不敢以此等事为祥瑞,若内外文武臣工各秉公,诚吾民和悦,上感天和雨D时,万姓安生,此乃真祥瑞也,期共勉之。”雍正皇帝认为,只有全体官员秉公诚信尽职,实事求是,官民和睦,社会和谐,才能感动上苍,才是真正的大家都期盼的祥瑞。
陈祉媛告诉记者,以前澄海还曾发现陈勇的墓志铭,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陈勇及海坛水师有重要意义。据介绍,陈勇墓志铭由福建水师提督张天骏撰文。张天骏曾为陈勇旧属,墓志铭中,他以激扬文字尽显陈勇一生戍边闽台海防的浩然正气。墓志铭被发现后,由其后人送往澄海博物馆珍藏。
本报记者 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