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洪镔)近期,全国各地发生了多宗利用微信实施诈骗案件。据警方介绍,如微信的“摇一摇”、“地理定位”、“虚假来电显示”,苹果手机的同步功能等,能让犯罪分子轻易获取机主的信息。而由于一些人防范意识较差,很容易轻信对方,成为被侵害的目标。
去年10月14日,我市警方接市民陈先生报称:2012年10月12日晚上,在新加坡读书的女儿蔡某通过微信发信息给陈先生,她的手机跟衣服一起洗了,并说她有个同学回国了,回国前放了3万元新加坡元在她那里,让陈先生在国内用人民币把钱还给那个同学。女儿还说,她跟那个同学说好一元新加坡币兑换5元人民币,就让陈先生转15万给她的同学。女儿称,同学叫黄某,让陈先生跟黄某联系。
接到女儿的微信后,陈先生拨打了女儿提供的号码,接电话的是一名男子,自称就是黄某,是陈先生女儿蔡某的同学,并说他从新加坡回中国前,过关的时候被发现带了太多的新加坡币,然后他就把3万元新加坡币放在陈先生女儿蔡某那里。黄某说,他急需用钱,让陈先生转15万元人民币给他。陈先生答应10月13号转钱给他,黄某同意。打完电话后,黄某就把他的一个银行账号发到陈先生的手机上。
2012年10月13日早上10点50分,陈先生通过网银转了15万人民币到黄某提供的银行账号上。13日早上大概11点多的时候,黄某打电话给陈先生,称钱已收到。13日中午12点45分左右,陈先生打电话给女儿核实整件事,问女儿与黄某是什么关系,她说是很好的朋友,并说因为黄某过关的时候被发现带了太多的新加坡币,然后就把3万元新加坡币放在她那里,跟黄某说的基本一致。
2012年10月14日下午16时左右,女儿蔡某打电话给黄先生,电话中说她没有让陈先生汇钱到她同学那里,也没有叫黄某的同学。直到这时,陈先生才知道被骗了。
而让陈先生搞不明白的是,他打电话给其女儿的手机,当时接电话的那个人的声音跟她女儿的声音很像,并且同样说潮汕话,当时并没有听出异常。但当女儿蔡某2012年10月14日下午打电话给陈先生的时候,她说她查到在13日中午的时候与陈先生有一个通话记录,但她说她根本没接过到陈先生的电话。据陈先生称,他使用的是苹果4S手机,曾用女儿同学的App账号和密码重新下载微信,并一直使用。之后,就发生了上述事件,陈先生也不知道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被犯罪分子逮住了机会。
目前,案件的侦查工作仍在进行中。警方提醒,使用微信时不要轻信别人,如果有关金钱来往一定认真核实,防止上当受骗。一旦遇到不法侵害,应冷静行事,大声呼救,同时立即报警,尽可能准确提供对方的年龄、身高、口音等体貌特征,配合警方开展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