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数千菜农增收
布产+加工+销售产业,南北调菜保菜篮子
澄海“蔬菜大王”年卖菜5.3亿元
本报讯 记者陈史摄影报道:提起“卖菜的”,大家都会说“这卖菜,赚的就是个辛苦钱”,一般人不会愿意去卖菜,因为卖菜辛苦,需要起早贪黑、出力费心,而每个月最终的收入,有时却少得可怜。但是,在澄海区莲下镇湾头,却有着一位不一样的“卖菜的”,他是蔬菜批发商人,二十多年的时间,他跟他的小舅子一起,靠着批发蔬菜,成为汕头、广州、东莞等地蔬菜批发市场里的“蔬菜大王”。
走进位于莲下镇湾头海后村的广东海特果菜有限公司,这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建筑,海特果菜的总经理张炳松与一般的农民无二。但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却经营着粤东地区规模最大、营销力量最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果菜批发档口遍布汕头、广州、东莞,以及福建、四川、北京等地,年销售量达到550万吨,金额5.3亿元。仅在汕头的蔬菜批发市场,张炳松公司的蔬菜批发量,保守估计就占了四成以上。
同样是蔬菜批发,为什么有的商户只能勉强盈利,而张炳松却可以“日进斗金”呢?让我们对话“蔬菜大王”,听听张炳松的“赢家悟语”。张炳松告诉记者,他的致富“三招”,是“质量、诚信、实惠”。
在刚创业时,农民出身的张炳松与妻舅张炳锡合作,搞起了蔬菜批发生意。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的芫荽价格一度大涨,每斤售价达到令人咋舌的20~30元。张炳松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北上寻找供货商。他来到山东,发现这里的芫荽价格非常便宜,但与广东作为提味佳品不同,这里的人们习惯吃法是让芫荽生成至一米多高,采摘后炒着吃。张炳松找到当地农户,提出芫荽只需种植至20~30厘米高,然后全部由他进行收购,价格提高一倍。农户将信将疑,大部分回绝了张炳松的要求,只有少数人答应试一试。这一试,试出了甜头,每亩收益比起原来的种植方法,多出了数倍。在这小部分农户的带动下,张炳松在山东等地,得到了数万亩农田作为芫荽种植基地,并将收获的芫荽空运汕头批发。一开始,张炳松没有运输车辆,每当空运的蔬菜抵达汕头,他还得自己骑自行车到汕头雇货车运输。
随着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张炳松开始在稳中求变,到北至东三省、南至海南岛、西至新疆、甘肃等地包地种菜、雇运输队,从各地收购新鲜蔬菜,做到了“南菜北调”、“北菜南调”,也让我市市民一年四季的菜篮子始终有新鲜的蔬菜。
针对澄海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慢、经济效益差、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的实际,张炳松发挥营销网络广、信息灵的优势,实行公司+基地+农户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
以布产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发展。一方面,他积极从国内外引进山东高杆蒿菜、以色列番茄、娃娃菜、日本红萝卜等优新特蔬菜品种在本地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张炳松又为农户无偿提供蔬菜种子,并实行保护价收购。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同张炳松合作,布产面积也逐年增加。目前,仅在莲下、溪南等地布产的农户就达到3000多户,面积5500多亩,农户每户年均可增加收入数千元。
如今,张炳松的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集蔬菜布产种植、加工保鲜、采购销售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连年来,公司先后获得省农业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百强经销商、全国经营创新十佳经销商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