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报报道了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建议立法保护桂园等四处历史建筑,并分别进行修缮利用的事情,引起市民关注与热议。除了桂园外,报道中提及的红色交通站、日军投降处、忠烈祠这三处极具历史意义的老建筑现状如何?近日,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当年秘密“红色交通站”——
如今成了鞋店和危房
在老市区镇邦路7号,一家规模不小的鞋店批发销售着各类鞋子,偶有顾客上门购买。也许鲜有人知道,这里原本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红色秘密交通线”汕头站的其中一处旧址。
上世纪30年代初,为加强在上海的党中央与在江西中央苏区之间的联系,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一条由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的秘密交通线。1930年底,中央交通局派遣人员在汕头市镇邦街7号设立“中法药房分号”;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后,又在海平路97号成立“华富电料公司”,承接中法药房分号的任务。根据资料记载,这两处交通站不仅传达、沟通了党中央在苏区的信息往来,还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至1934年10月,经汕头站护送的共有200多人。
位于海平路97号的交通站,数十年过去了,这处革命遗迹如今是一座人去楼空的危房。参与市政协文史委日前举行的“保护老建筑”征文活动的郑韶南建议,集中力量将海平路97号修复为“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并连同隔壁的99号、101号一起修复辟为“中共汕头市区党史陈列馆”。
抗战胜利日军投降处之一——
“番仔楼”仍保存完好
来到外马路131号,记者看到,这是一座翻新不久的三层楼房,在二楼的通道两侧,分别挂着这栋楼装修前后的对比照片,修缮后的楼房成为一处办公场所。
据了解,这栋楼历史悠久,原名叫洋商会馆,建于1894年。汕头沦陷时被日本人侵占,改名“东亚会馆”。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汕头为第三受降区,负责以潮汕为中心的粤东地区和以曲江(韶关)为中心的粤北地区的日军投降,当时投降的日军官兵有4400多名。
新中国成立后,外马路131号曾作为汕头市政协办公用房,不少在老市区长大的市民都亲切称这栋楼为“番仔楼”。然而,知道这里曾是日军投降处的人却不多。农工党汕头市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庆丰曾在位于该栋楼附近的市第二中学读书,回忆起这座曾为日军投降处的独特楼房,她仍记忆犹新:“读书的时候每天都要经过这栋‘番仔楼’,那时我并不知道是日军投降处。”刘庆丰希望这处意义非凡的史迹能够永久保存。
中山公园“少年宫”原是“忠烈祠”——
已成危房被封闭
说起“忠烈祠”可能鲜为人知,但谈到“儿童文化宫”或“少年宫”可能就唤起不少市民的回忆了。中山公园里的“少年宫”正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纪念抗战英雄的忠烈祠。
1939年6月,日寇大举进犯汕头市,抗日军民英勇抵抗,在胡文虎大楼一带展开激烈的巷战,爱国军民牺牲很多。市民自发收殓抗日烈士遗体,就近在中山公园里搭了一个大竹棚,临时停放烈士遗体。日本投降后,市民自发在原停放烈士遗体的地方祭拜英灵。过后,汕头总商会向当局提议在原停放烈士遗体的地方盖一座“忠烈祠”,纪念为抗日阵亡的汕头市军民。当局批准,市民踊跃捐款,“忠烈祠”很快就建成了。1951年“忠烈祠”改作儿童文化宫,后改名少年宫。
半个多世纪以来,“忠烈祠”三字的门匾及门柱对联被灰泥批档遮盖,鲜为人知。几年前,忠烈祠作为危房被封闭。记者来到现场看到,该建筑大多楹檐严重蛀蚀,瓦片掉落,但框构基本完好,几十根花瓶式石柱依然挺立,墙体受损程度也不很大。政协委员建议将忠烈祠辟为“汕头市抗日纪念馆”。
文/本报记者 方晓F
图/本报记者 袁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