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课内”和“课外”之分,它和听、说、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我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是怎样的呢?记者近日就此进行走访。
家长限制影响学生课外阅读
读五年级的振明说:“我很喜欢看科幻小说,可学习比较紧张,父母不让看。有时,我只好偷着看,如果被发现就会挨骂。”记者了解到,支持孩子课外阅读的家长较少,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读“闲书”只会浪费时间。采访中,25%的家长不赞成孩子看课外书,35%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孩子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看见孩子读课外书就批评。没有购书的习惯、家中图书不超过20本的家长占33%,个别家庭甚至没有购置课外书籍。
“从幼儿园开始,我就很重视培养女儿的阅读兴趣。现在,她读二年级了,很喜欢阅读,在班里她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表扬。我建议家长应该重视引导孩子多读文学名著,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会很有帮助。”在市直某学校任教的林老师说。
“四多四少”制约阅读质量
对“爱看什么课外书”这个问题,接受采访的学生90%这样回答:作文选、漫画、脑筋急转弯、神话(童话)。在书店,记者发现少儿读物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一是知性多,感性少。教辅类、科普类、百科类、益智类图书成市场主流,缺乏清新健康的感性读物。二是重复多,特色少。比如一套《格林童话》,有十几个出版社二十几个版本。三是引进多,民族少。少儿图书中大多是国外引进,民族精品太少。四是“贵书”多,“平书”少。少儿读物价格适中的越来越少,精装豪华的越来越多。
此外,学生们喜欢的书还呈现旧名著多新名作少的特点,旧名著中比较受欢迎的有《格林童话》、《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一千零一夜》、《三国演义》等,新名作比较受欢迎的有“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以及“哈利。波特”系列等。
阅读习惯需培养指导
“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重要。每学期二三十篇课文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以一定数量的阅读为底限,就小学阶段来说,阅读100万字以上的课外书籍是非常必要的。”教了十几年语文的林老师这样认为。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空港经济区某小学的孙老师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和以下因素有关:家庭氛围、班级氛围、阅读乐趣。家长喜爱阅读,老师重视阅读,使学生耳濡目染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阅读兴趣。”
榕城区某小学的教导主任黄老师说:“正确的读书方法同样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还要多给他们介绍一些好书。在学校、家庭中营造有利于阅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爱阅读,从阅读中学会写作、学会思考、学会做人。”
(编辑:黄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