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邓丹丹)公益是一种努力奉献的精神,是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观的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汕头都市报》自创刊以来时刻关注社会公益,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在爱心助学、扶贫济困、紧急救助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为弘扬公益精神鼓与呼,彰显出新闻媒体的“正能量”。
2004年8月,本报率先开设了“爱心连线”版,从此,这里便成为弱势群体寻求救助以及热心人士播撒爱心的前沿“阵地”。“爱心连线”版开设近9年来,先后出版约420期,刊发各类求助及献爱心稿件近2000篇,为数千名身处困境者送去“及时雨”。
多年来,本报采编人员深入社会最基层,了解身陷困顿人士的苦难,倾听弱势群体的诉求,采写出大量稿件,同时,还奔走呼吁,为困难人士及爱心人士之间牵线搭桥。本报采编人员们还不忘挖掘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爱心事迹,发挥媒体舆论作用,充分传递“正能量”,展现汕头市民互帮互助、有情有义的良好社会风气。比如,本报“爱心连线”版曾连续报道过“换肾兄弟”的感人故事。其中,尿毒症患者郑志荣需换肾无钱就医,其残疾弟弟郑志明要求“捐肾救兄”,本报报道了郑氏兄弟手足情深的消息后,不少热心市民深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为他们筹集“换肾”经费。很快,众多热心读者捐出了巨额手术费,并最终帮助郑氏兄弟赴深圳成功“移肾”。
多年来,爱心助学也是《汕头都市报》的一大特色公益行动,除了日常刊发济困助学稿件外,每年寒、暑假期间本报还联合众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及单位,共同举办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帮助众多贫困学子圆“读书梦”。
在“爱心连线”的开版仪式上,本报就联合龙湖区为50名特困生发放特困助学金6.66万元。此后爱心助学行动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金平区团委、市妇联以及著名凉茶企业等先后加入到本报爱心助学行列当中。为了让更多热心市民也能参与到爱心助学行动中来,本报还特别开通“爱心助学热线”,为爱心“认捐”助力。多年来,在本报的呼吁与帮助下,先后有1000多名寒门学子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怀和资助,重燃求学希望。
本报还发挥媒体传播优势,参与社会紧急救助。2012年11月,我市几家医院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连续收治了7名Rh阴性血型(俗称“熊猫血”)的患者,如此罕见的情况导致我市血库告急,一些大出血患者因无血可输而命悬一线。记者在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采写新闻,呼吁广大市民献血。
消息见报后,一场拯救“熊猫血”患者爱心大行动在D城展开,不少热心市民连夜参加无偿献血,所捐献的珍贵“熊猫血”最终帮助部分患者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