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你离开家乡参军入伍,立志保家卫国;十六年间,你回乡次数无几,家中父母翘首期盼;如今,你终于“回家”了。
在南粤大地的赞誉声中,在亲人战友的陪伴下,在父老乡亲的热泪里,烈士郑益龙的骨灰被送回家乡潮阳鸠山骨灰楼安放,“雷锋”英雄郑益龙魂归故里。
7小时的回家路
昨天下午3时,深汕高速海门路段,载着郑益龙烈士骨灰的专车队伍缓缓驶出高速公路。这支写有“永远怀念郑益龙烈士”的车队,自昨晨从广州出发,历经6小时车程,终于在此刻将英雄送回故里。随后,车队途径黄图盛中学、潮海路、东山路口等路段,所到之处均遍布郑益龙烈士的成长足迹。位于潮阳棉北街道的鸠山骨灰楼,是郑益龙烈士此趟回家路的终点。在通往骨灰楼的狭窄乡道上,逾百名武警和学生一大早就排成两队,手持鲜花和横幅,以静默方式致以深切哀悼。下午3时40分,运载骨灰的专车队伍到达乡道入口,郑益龙烈士的所有亲人步出车外,胞弟郑锦城捧着遗照、两名亲属抬着披盖五星红旗的骨灰盒,在武警官兵的护送下迈上英雄最后300米的回家路。献花、致辞、默哀、鞠躬……简短的骨灰安放仪式上,哀乐低回,泣声一片。一路护送骨灰的昔日战友、悲伤过度而需相互搀扶的亲友、自发前来作最后告别的父老乡亲,在英雄魂归故里一刻,都无法忍住心中的悲痛。他昔日在部队里的音容笑貌,他冲向珠江边的14秒生死时速,他在冰冷江水中舍己救人的感人情景,此时此刻仿佛又浮现眼前。
“失约”3次的婚纱照
将丈夫骨灰送回故土,身着一身黑色西服的烈士遗孀庞洪雨一路沉默,难掩痛失爱人的悲痛。“我虽然很心痛,但又替丈夫感到光荣,多年前他圆了军人梦,如今终于荣归故里……”庞洪雨用低沉到近乎听不见的声音表达了自己那一刻的心情。结婚三年多,谁也想不到郑益龙与庞洪雨这对相敬如宾的夫妻,竟没有拍过一张正式的婚纱照。连续3年的约定,连续3次的违约,伴随着郑益龙英勇的牺牲,成了永远的遗憾。前两次的违约是缘于部队两次大型安全保卫任务,而第三次的违约,郑益龙用了一种妻子无法接受的方式——他用自己的生命托举起别人的生命,与珠江水长眠,永远地离开了妻子,离开了这个让他牵挂的世界。
昨天下午,在安放郑益龙骨灰的仪式上,庞洪雨默默站在灵堂一侧,她神情哀伤,但脸上却透露出难得的淡定和坚强。空间狭小的灵堂里,前来向烈士鞠躬哀悼的亲友、官兵、普通民众一拨又一拨来来往往。在现场,记者注意到,有2、3分钟的时间,庞洪雨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丈夫的遗像,眼泛泪光。这是她与丈夫最后告别的时光。作为一名妻子,面对丈夫突然逝去,心里万分不舍,还有些无所适从,但她仿佛也在心底向丈夫承诺:“你放心,我会坚强活下去,照顾家人,培育儿子……”
陪伴15年的“将军表”
在昨天“回家”的队伍中,有不少郑益龙生前的战友。送完英雄最后一程,依依不舍的战友们含泪回忆起他们印象中的郑益龙。
熟悉郑益龙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宝贝——一块戴了15年的军表。偶尔一个人空闲的时候,他总是拿着一块眼镜布细心地在表盘和表链上擦来擦去。虽然使用时间不短,但那块表一直都是那么亮闪闪的,走得也很准。郑益龙战友告诉记者,这块表可是他刚到部队时用自己前几个月攒下来的津贴买的。当初买表的时候,他就不止一次对身边的战友说:“我要让这块表见证我的军旅生涯,如果将来我能当将军,我还要让这块表成为传家宝。”
表还在,人已逝。虽然这块陪伴了郑益龙15年的“将军表”无法陪他登上军旅生涯更高的阶梯,但他在人们心中已是不折不扣的“英雄将军”。
三月,是学习雷锋活动月,也是木棉花盛放的时节。火红的木棉花被人们称为“英雄花”,当“英雄花”满城绽放时,潮汕人民心中又多了一位“雷锋”英雄——郑益龙。
本报记者方晓F 杨立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