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郑益龙烈士事迹感动南粤大地

  

“不要怕,我来救你。”这是“最美武警”郑益龙留给世界的最后声音,也是留给世人最壮烈的诀别。郑益龙牺牲后,他的事迹在广州和汕头等地传唱,他的精神感动了南粤大地。正像这三月里盛放的英雄花,郑益龙血染般的风采烙在了共和国的旗帜上,成为了人们脑海里永恒的记忆,在人们心中传递着正能量。

  别了,英雄一路走好!

  山无声,江水凝噎;天地悲,今日与君绝。昨天上午,受郑益龙烈士英勇事迹感动而前来送别的人在广州殡仪馆主礼楼白云厅内外排成长龙。

  “又一个故事在羊城传颂,又一首颂歌让神州感动,又一位武警舍己救人,为了人民的生命光荣牺牲……”来自同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广州红星歌舞团的广州市民在白云厅前饱含深情地歌唱着自发编写的曲子,歌颂“革命烈士”郑益龙的英勇事迹……

  年过六旬的画家陈敬东用木棉花朵组成了“致敬”二字,画成了一幅“又见英雄花开”。一大早,他在两位朋友的帮助下,将刚刚装裱完成的画作专程送到广州殡仪馆,表达他对郑益龙的感佩之情和深切哀悼……

  广东省中医院退休护士吴桂芝迈着蹒跚的脚步,专程赶来为郑益龙烈士送行,她来到郑益龙亲人跟前,激动地表达她满腔的敬佩和怜惜之情,为英雄郑益龙送上最后的祝福,祝英雄一路走好!

  “你别动,让我来!”

  人们会永远记得,那是在2013年3月1日的下午2时26分,在广州珠江西堤码头拍照留念的陈永标在后退中绊上了码头的锁链,重心不稳掉入江中。路过该处的郑益龙听到了救命声,一个箭步冲了上去,边跑步边脱下身上的武警服和鞋子,对准备下水的人说了一声“你别动,让我来!”就纵身跳入了江中。

 

  从警方的视频监控拍摄的录像看,从陈永标落水到郑益龙快速跑步纵身跃入滚滚珠江,只有短短的14秒。这14秒的生死时速意味着郑益龙把遇险救人化为生命的本能。16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郑益龙的一身正气。作为郑益龙的妻子,庞洪雨感受颇深,“郑益龙身上散发着正气,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陋习,他都深恶痛绝。”

  抢救中,岸上群众丢下一个救生圈,郑益龙拿到了,但他转手就把救生圈推给了陈永标。而体力不支的他被滚滚江流推到五六米开外。

  汹涌的江水中,一名中年男子跳下水接力。岸上的群众纷纷参与到这场大救援之中,一个个人顾不上寒冷的天气,脱下身上的外衣,一件接一件地打结,用衣服嫁接起来的爱心之绳抛向了水中挣扎的生命。中年男子在群众的帮助下,将接近昏迷的陈永标推向岸边,岸上群众齐力将陈永标拉上岸。

  中年男子转身游向江心,想把郑益龙一起带回岸上。但湍急的江水,让耗尽体力的他拉住郑益龙的手慢慢松开了。已经昏迷的郑益龙被江水冲走了,心力交瘁的中年男子默默回到岸上,收拾衣服,悄然消失在人群之中。直到事发后的第2天,人们才知晓中年男子的姓名和身份,他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保安队副队长路志辉。

  英雄,你在哪里?

  郑益龙失踪后,千千万万群众热切关注着英雄的安危。珠江西堤码头停航、武警广州支队舰艇大队搜救艇出动、水警蛙人下水、南海救助局水下救援队支援,搜寻、搜寻、再搜寻!人们心存一点希冀,盼望早日找到英雄。

  路过亲水平台的广州市民,纷纷为郑益龙驻足祈福;在郑益龙的家乡潮阳,乡亲和同学们盼望着好消息传来。“祈祷吧……希望他只是开个玩笑。明天就站在大家面前了。”郑益龙的同学陈珠珊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然而,全力搜救78个小时后,噩耗终究还是传来。在离落水点东侧500米处,水上搜救人员发现了浮出水面的郑益龙的遗体。这一消息让无数为英雄祈祷的市民悲恸万分。珠江亲水平台上,有人点亮了小桔灯,那是在为英雄照亮回家的路。

  榜样的力量传递着

  今天,郑益龙的骨灰将回到他位于潮阳区棉北街道平北社区的家中,但英雄的精神已在南粤大地传承。

  同在武警部队服役的郑益龙的弟弟郑锦城掷地有声:“哥哥虽然永远离开我了,但我为哥哥感到自豪,他是个好公民,更是个好军人,我一定会像他那样,做一个合格的军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广州少先队理事会的吕艺、谭靖宜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郑益龙烈士的追悼会。他们告诉记者,郑益龙见义勇为的事迹让周边的同学深受感动,同学们表示,以后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他们一定以郑益龙为榜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人。

  微博上,人们互相传颂着郑益龙的事迹,呼唤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网友“碧海银剑”说:“壮士走好,这个国家以后会出现更多你这样的人的,你才是中华的脊梁!”

  本报记者 陈洪镔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St0754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塑像

潮语励志剧:情暖万人乐(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