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俗语:“七样羹,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孩子)吃了脸红润,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
“七样羹,愈吃愈后生(年轻)!”今天是正月初七,在潮汕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七样羹”。“七样羹”就是把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饪。
往昔买“七样羹”要在不同的菜摊上精挑细选,如今,不少菜贩早早为买菜人配好了七种蔬菜。价格虽然稍贵,却方便了买菜人,而且好卖,一举两得。
菜价高并未降低市民吃“七样羹”的热情,他们说,这道适合阖家享用的“七样羹”既有好意头,又可调理春节吃多了大鱼大肉的肠胃,不能不吃!除农贸市场、超市为市民准备了品种丰富的新鲜蔬菜外,市区一些酒楼宾馆也推出“七样羹”特色菜。
“七样羹”有新搭配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晋时,南人以七样菜为羹。”说明晋时已有“七样羹”的习俗。至今,潮汕地区还流传着关于“七样羹”的传说:正月初七是女娲氏造人的日子,“人日”必须吃一种用七样青菜做成的饼食,后来改为直接吃七样菜。也有专家认为,“七样羹”应该缘于先民对春天、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恩。
据潮汕民俗史料记载,“七样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兰等蔬菜同煮。如今,市民煮“七样羹”并不局限于这七种蔬菜,不少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搭配。“七样羹”取蔬菜的谐音,每种蔬菜都有美好寓意:大(芥)菜意喻发大财,厚合是合家平安,芹菜是勤快、勤劳致富,青蒜表示会算数、有钱藏,春菜代表春回大地,韭菜象征长长久久……
“七样菜”年年吃,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如今的“七样菜”越吃越多新花样。
菜农方婶说,现在人们煮“七样菜”都是凑够七种菜就可以了,更甚者十几种菜一起煮,就是为了吃个好兆头好心情。“像这个荷兰豆,早上卖得可好了,吃荷兰豆也就是期盼来年荷包满满发大财。”
现在很多年轻人其实都搞不清传统的“七样菜”是哪七样,其实只要意头好,爱吃什么就买什么。但有几种菜是一定得要的,就是萝卜或芥菜、春菜和韭菜。潮汕人称萝卜为“菜头”,芥菜为“大菜”,取其“彩头”之意;春菜取其寓意“万物回春”,韭菜寓意“长长久久”。
吃“七样菜”满足人们期盼财运兴旺、吉祥如意的心愿。
“人日”历史已两千多年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生日。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人日”兴于汉代。据《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这一时期,人日节的主要活动是单一的占卜活动。
魏晋以后,人日节开始被重视,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北齐书·魏收传》中记载:“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说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到了唐朝,人日节最为盛行。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唐代以后,人日节日渐衰落,但有关人日节的习俗仍有流传。
民俗专家进一步介绍说,古人在人日这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有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两汉魏晋时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是:“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