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温暖回家路

  

带着不同的辛劳与收获,怀着同样的期待踏上回家的路。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就是回家,回家才是过年。昨天,本报记者分赴各地,记录下脚步匆匆的在汕打拼外来人员、公司职员、企业白领、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军嫂的身影,这些平凡的人与事,于质朴中见真情,他们用热情的双手托起了温暖而感动的回家旅程。

  机场客服中心:情暖旅客回家路

  潮汕机场迎来了节前返乡客流高峰,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潮汕机场候机楼三楼的旅客服务中心时,看到候机楼旅客熙熙攘攘,工作人员一片忙碌,该中心20多名员工已经全部上岗,有的正在接受旅客问询,有的正在办理旅客乘机手续,还有的正在协助旅客托运行李……

  旅客服务中心负责人张群介绍,2月8日潮汕机场安排进出港航班74班,其中出港航班37班,出港旅客约4000人。“我们抱歉地通知,由于海口天气原因,GS6544航班暂时不能按时起飞,请大家休息等候……”,大厅里响起了航班延误广播。登机口的工作人员主动站到柜台前,接收旅客的问询。接过旅客手中的登机牌,为旅客查看航班信息,解答旅客疑问,从容安抚旅客情绪。在登机口,张群低下身子对着一位焦急的老人说:“没事的,阿姨,应该不会延误太久,很快就能走了,您有什么需要就跟我说。”这时,有位抱着婴儿的母亲需要一点热水冲奶粉,工作人员迅速为旅客提来了热开水。30分钟后,广播传来“海口天气好转、GS6544航班可以登机”的信息 ,正在候机旅客们纷纷起身排队,个个脸上难掩兴奋之情。

  “坚守岗位、主动服务”成了大厅内随处可见的景象。张群说,“我们要用行动,温暖回乡人的旅途。” 本报记者 林馥盛

  发型师:携妻儿自驾车回老家

  昨天早上9时许,在黄山路的美佳超市门前,记者遇到正在买“干粮”的郑涛。抱着3岁孩子,拎着一袋食物,他和妻子都一脸掩盖不住回家的兴奋心情。攀谈中记者得知,他们一家子正准备自驾车回江西老家过年,正准备了水和干粮。

  郑涛是市区一家美容美发店的发型师,来汕头工作已经8年了,成家立业后一直没机会回家看看双亲,今年终于可以实现了。“虽然赶不上除夕高速免费,但整整三年没回老家,这次一家大小一起回去过个团圆年,虽然高速人多,但不是问题。”郑涛说完打开后车厢向记者“展示”:里面除了行李之外,还有两个包得很密实的箱子。他说,以前回老家都是坐车回去,带不了那么多东西,今年刚买了小车肯定要带足汕头的特产回去,“里面有牛肉丸、猪肉干、猪头粽、豆麻酥等,汕头的美食特别多,他们来不了,这次我们就当作年货给他们带过去。”郑涛在汕头打拼了8年,从一个洗头工努力成为技师、发型师,汕头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让他在这里安身创业,回忆起三年前回家的情景,郑涛尤为感叹:“那时候刚结婚,工作也刚刚起步,带着媳妇挤火车时候,我就特别希望自己能拥有一辆小汽车,让家人免遭长途挤车之苦,而后孩子还小,实在不忍心抱着他一起挤春运火车。现在我终于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带着妻儿回家见父老乡亲了。”  本报记者 郭媛

  回汕过节者:到家感觉真好!

  “我安全到家啦!”从广州顺利回到汕头的80后“白领”文丽到站第一件事就是发微博告诉亲朋好友们她终于到家了。昨天,记者在汽车客运中心站看到,一拨又一拨回汕的旅客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匆匆出站,经过长途跋涉的他们脸上满是疲惫,但一看到前来接车的亲人,满足的笑容立马浮上嘴角。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还有一个小时,我就到家啦。”在中心站的候车厅,正准备乘短途客车回家的小蔡告诉记者,他是武汉一家汽车企业的车间工人,7日下午在武昌火车站上车,经过20多个小时的颠簸,终于顺利到达汕头火车站,但他家在潮阳区金灶镇,所以还要转乘汽车才能到家。当被记者问到今年有没给家人带回什么礼物时,小蔡有点害羞地指了指身边的女伴。原来他今年26岁了,家里人整天催促他带女友回来,女友今年是第一次跟他回家。

  “我给妈妈带了一套保暖内衣,给爸爸买了一件棉外套。”刚刚下车的文丽指着鼓鼓的行李包说道。今年春节对于文丽来说,与往年不大一样,因为这是她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她回的是她的新家,她口中的爸爸妈妈其实是公公婆婆。“这是我身为人家媳妇的第一个春节,心里有点紧张。”文丽腼腆地说,“原来的家已经变成‘娘家’了,要过了年才能回啦。”本报记者 孙欣欣

 

  军嫂:海岛探亲喜盈盈

  春节前夕,军嫂杨晶舟车劳顿,从湖北坐火车来到汕头,再转汽车到莱芜码头,乘船上南澳岛,终于与离别已久的丈夫——汕头警备区南澎岛海防连电台台长涂锐见上面。

  “有一年没见了。”昨天,杨晶告诉记者,平时在家时常与涂锐打电话,但是,光有电话联系难解相思之苦。这次终于盼到了机会,有时间有条件可以上海岛探亲。以前,由于条件不便,很多士官家属想在新春佳节来军营探亲而受到条件限制。每逢佳节倍思亲,驻岛士官们牵挂着家乡的父母妻儿而不得见。为解决士官军嫂探亲没有住房的难题,去年汕头警备区某海防团筹集资金在营区兴建起营房,将8套60平方米的两居室装修一新,配齐空调、彩电、冰箱等生活必需用品,方便来海岛探亲的军嫂和家属入住。

  坐在了公寓里打开液晶电视,杨晶发现竟有80多个频道。公寓客厅的角落里还摆放了一台除湿机,阳台上放着帐篷式干衣机和一对干鞋器。原来,海岛上雾气大、湿气重,团里特意配置了这些设备。

  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妻子,涂锐心里美滋滋的。他说,为了迎接妻子的到来,团里专门提前把他从南澎岛接到营部。“这几天,我准备带着她逛逛南澳的旅游景点,如果还有时间,还打算带她到市区里转转,让她也见见我驻守多年,已经深深爱上的第二故乡。”

  本报记者 陈洪镔 实习生 赵佳仪 通讯员 田祥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St0754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最新汕头电视台《新厝边头尾》专辑

潮汕故事剧:唐伯元故事(全场)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