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湖路东厦中学新校区附近的一个洗衣店,一块写着“公用电话(学生免费)”的牌子十分显眼。每逢放学时间,总有不少学生前来借用电话,而店主从未向他们收取一分钱。一有什么困难,学生们都习惯前来向店主求助,而“店主叔叔”、“店主阿姨”从不计较得失,总是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因为这些善举,这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店如今成为家长和学生们信赖的“后勤站”;而这个“爱心小店”,无形中也向学生们传递着“正能量”。
记者日前来到这家名为“美家家”的洗衣店探访时,正是中午放学的高峰期。店门口,几位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正聊着天,几个学生挤在免费电话的窗口等着借用电话。洗衣店的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们一边照顾着生意,一边招呼着孩子们。“用吧用吧,别让爸妈着急。”男主人笑盈盈地说。
这位男主人名叫包南次,他告诉记者,从2011年在东厦中学新校区附近开店后,他就发现,由于学校不让孩子带手机,孩子经常和家长联系不上,只好到店里借用电话。每次碰到这种情况,包南次夫妇总是慷慨“免单”。后来,他们就索性开了一个窗口,面向学生设立免费公用电话。此外,他们还在店门口放置了几张凳子,供家长、学生在等待时休息。为了方便更多人,细心的夫妇俩特地在店里备置了镙丝刀、创可贴等,过往学生如果出现了自行车坏了或受伤流血等紧急情况,他们总会第一时间帮忙处理。孩子们如果需要托管物品,他们也热心地帮忙保管照看。
渐渐地,小小的洗衣店不仅成了家长、学生相互碰头的“联系点”,更成了学生们心目中值得信任的“求助站”。一次,一位男生匆匆跑到小店窗口大声呼救,称自己的自行车刚刚被人抢了。包南次一听,二话不说就冲出门口,见不远处两名盗贼抢了自行车正准备逃跑,拔腿就追;在他的带动下,路上的热心人也纷纷跟着一起追。盗贼见势不妙只好弃车溜走。由于男生在被抢时受了点伤,包南次夫妇俩赶紧给孩子清洗伤口,并让孩子打电话让父亲来接。当天下午,父子俩还特地到小店当面向包南次夫妇致谢。还有一次,一个男生由于下雨路滑不慎摔倒,把胳膊摔断了,却一直打不通父亲电话。夫妇俩一看已经中午一点多了,便拿出蛋糕、牛奶让孩子吃,再想办法帮孩子联系父母。
看似简单的一个免费电话,却为家长、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也牵起了小店与学生们之间的不解之缘。包南次夫妇说,设立免费电话后,夫妇俩每个月都须多负担200多元的电话费。但他们觉得“值得”:“我们也有孩子,孩子在外总是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推己及人,我们在帮助别人孩子的时候,总把他们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这让我们觉得很开心。”夫妇俩说,“再说了,我们也希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对孩子们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感受社会温暖的一面,何乐而不为呢?”
本报记者 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