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医院自制药剂日渐萎缩

  

工作人员正为医院自制药剂进行质量检测。

  本报讯(记者邓丹丹 摄影报道) “最近胃有些不舒服,想买以前常用的一种医院自制药,结果被告知这药已停产。”市民黄姨是医院自制药剂的忠实“粉丝”,可她发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价廉物美的医院自制药悄然“消失”,心中倍感遗憾。

  记者采访发现,由于原材料持续上涨以及监管标准日趋严格等原因,我市不少医院自产自销的自制药剂种类和数量逐年递减,个别医院甚至全面停产自制药剂。

  比高峰期锐减一半——

  自制药剂逐年“缩水”

  医院自制药剂是指医疗机构自主研发、配比及生产的药物制剂,通常只用于到本院就医患者的临床治疗。汕头市中心医院制剂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院大约于上世纪70年代设置了专门的制剂室开始进行自制药剂的批量生产, 到80至90年代,医院的自制药剂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药品种类达到近80个,而目前,医院注册获批准文号的自制药剂仅33种,比高峰期减少一半以上。

  我市一些医院不仅自制药剂数量种类减少,而且制剂室的规模、人员配备也在逐渐“缩水”。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院的自制药剂已于几年前全面停产。尽管如此,仍时常有市民惦记着“胃可舒片”等一些曾经畅销多年的自制药剂,到医院询问何时才能再买到这些“老药”。

  高成本严标准——

  自制药被逼出市场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20年来,随着药品生产企业越来越多,医院自制药剂面临严峻挑战,部分药剂完成“历史任务”逐渐退出舞台。

  此外,近年来药品原材料不断上涨,医院自制药成本不断提高,而价格多年保持原价未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国家对于医院自制药的监管也越来越严,已注册获批的自制药剂每隔3年便要重新申请注册,这就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仪器设备以及人力资金予以支持……种种因素导致规模小、利润薄的自制药剂日趋式微。

  市中心医院制剂室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药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个别品种原材料涨幅甚至达到300%至400%,以药品“丁卡因”为例,以前每瓶进价仅16元左右,而如今进价达到每瓶66元。不过,自2005年以来,除部分药品停产外,目前在售的自制药价格一直不变。

  莫让经典药消失——

  可与药企合作规模生产

  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有不少汕头市民青睐的医院自制药剂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仍有不少经典药继续热卖,比如,市中心医院自制的金玉清咽合剂、参芪舒心合剂等;有市中医院自制的具有50多年历史的“伤科红楼膏”、润肠方、加味桂苓丸等;还有市皮肤医院自制的硫磺膏等多种药剂。

  有市民呼吁,在淘汰部分不符合临床需求的自制药外,对于一些价格低、疗效好的经典自制药剂,医院及相关部门应该给予一定扶持。此外,有市民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可牵头帮助医院与企业合作,将各医院的经典自制药剂进行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统一管理,既减轻医院的成本压力,同时也造福更多患者。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St0754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叫人

潮汕搞笑短剧:会说话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