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日报》是第一家报道绿色义工事迹的媒体。在绿色义工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汕头日报》也一直跟进报道......”在日前举行的绿色义工协会成立大会上,绿色义工协会的倡办人、本报老读者沈先生一番动情的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绿色义工与《汕头日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缘?在沈先生的讲述中,一段编读故事娓娓道来——
2004年1月,当致力于保护、宣传、推介石风景区的“绿色义工”行动还处于筹办过程中时,《汕头日报》记者以敏锐的新闻触角捕捉到了这条信息。很快联系上沈先生,跟随绿色义工联络小组来到风景区作前期踏勘。在做了细致采访之后,她们还主动加入了绿色义工。3月1日,由两位记者撰写的消息《让环保走在生活最前端》在《汕头日报》一版见报,报道了粤东首现“绿色义工”的新闻,同时配发时评《呵护绿色家园》。沈先生说,这是汕头本地媒体对绿色义工的首次报道。
时隔三年的2007年12月,绿色义工组织以“保护汕头湾,共享汕头湾”为主题的绿色环保行动,来自社会各界的近400名绿色义工徒步南滨路苏埃湾,呼吁市民善待汕头湾、保护汕头湾。《汕头日报》再次追踪,推出《400绿色义工昨徒步南滨路苏埃湾》的报道,当年该消息还获得了广东省新闻奖二等奖。2010年,本报记者又跟随绿色义工成员登上遭违章建筑“毁容”的鹿屿岛实地察看,并发表消息《绿色义工面对“毁容”扼腕长叹》。沈先生认为,这些新闻,从各方面展现了绿色义工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也唤起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而在绿色义工协会成立大会上受表彰的15名坚守8年的义工个人名单中,就有本报记者的名字。
在《汕头日报》报道绿色义工的同时,义工成员也在默默关注、支持着日报的成长。沈先生告诉记者,成员当中就有不少是日报的老读者。像他本人,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汕头日报》发表文章,如在“潮汕乡讯”栏目中发表的长篇通讯《扫雷》及记述女引航员李正容的文章均有较大影响力。在他所著的散文集《滨海小城絮语》中,就有不少文章都曾刊登在《汕头日报》。沈先生说,希望《汕头日报》更多关注民生,说群众想说的话,报道群众希望实现的事。“新的一年,愿《汕头日报》越办越好。”
本报记者 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