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本次“东兴汇路”调查组成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顾问张美生便开始收集潮汕侨批,足迹遍及潮汕,并延伸到广东其他地区和福建、东南亚。经过20年积累,如今张美生已经收集到了数万件潮汕侨批。
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记载着百多年间海外侨胞的奋斗历程,倾诉着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也见证着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张美生说,侨批是非常好的历史佐证,每当细读所收集到的侨批时,他总感到不仅是在读一封封家书,而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侨促膝谈心。
一枚邮戳就是一枚历史印记
在了解“东兴汇路”时期的侨批时,张美生向记者展示了两封珍贵的侨批,这两封侨批对印证“东兴汇路”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张美生向记者展示的第一封侨批,是泰国“陈锐潮”通过“许明发银信局”寄饶邑隆都后埔乡陈坤海收的侨批(见图1),该批贴15分邮资,销1943年6月泰国邮政日戳,该侨批最大的特点是未见留言,但却留下了一枚重要的历史印记,即“广东兴宁”中转邮戳。
“很明显,这是处在战争的紧张岁月,侨眷收到批款,已证明外洋亲人也平安,未附只言已不重要。该侨批充分印证兴宁作为东兴至潮汕的侨批中转站,当地银行、邮政、批局为侨批接收与转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为今天研究‘东兴汇路’留下了一枚难得的邮政戳记。”张美生指出:由此可以推断,该侨批当时的送批路线是从泰国→越南→中国东兴→兴宁→潮汕国统区。路线曲折、辗转异地,最后才由隆都“许福成批局”分送到侨户手中的。
“东兴汇路”调查组在龙川佗城采访“龙川县商会”旧址时,也了解到这里当年有兑换货币的业务,并挂有饶宗颐书写的“潮商”牌匾,由此可以推测,当年潮帮侨批局的业者在“东兴汇路”上护送侨批时,很有可能曾在龙川等地驻足。
特殊侨批取道“东兴汇路”
张美生向记者展示的另外一封珍贵侨批,则是由泰国“林春八”寄饶邑隆都店市“林上利”(见图2),邮票盖销日戳清楚显示时间是1943年1月8日,该批也是1943年在泰国交“许明发银信局”寄出,目的地也是饶邑隆都,寄客留言处同样空无一字,但在贴邮票处,批局已明显提醒写批者:“注意,往返批信请勿涉及军事政治致干禁令”。
张美生分析认为,侨批是银信合一的总称,但在此特殊时期,为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家书能免则免,侨眷收到批银才是最重要的目的。该批虽无见到中转印记,但批款“国币”已说明此批并非寄入沦陷区,因此时沦陷区分发批款是储备券(中储券、新币),由此可见,该批不是寄经沦陷区,就是来自国统区。
综合分析该侨批承载的历史信息,张美生指出,“在当时战乱的年代,不可能每一件中转的侨批都加盖中转戳,因此,该侨批经东兴汇路绕道国统区的可能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