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头是一个带有大片农村的经济特区,既有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区,也有大片老区、山区和贫困地区,与全省一样,仍存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努力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从重点解决老区“一保五难”问题,再到如今的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我市奏响了一轮新的农村建设变奏曲。
从解决“一保五难”到扶贫“双到”
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亿扶贫先扶志 脱贫先治愚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
崎岖的山路、破旧的危房、简陋的卫生站,曾是我市不少革命老区村的真实写照。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革命老区建设工作。围绕老区存在的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五难”问题,市委、市政府集中财力、物力,先后召开六次全市性的老区工作现场会议,从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扶持老区山区发展,基本解决老区“一保五难”问题,大大地改变了老区的落后面貌。
在新的时期,省委、省政府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创造性提出扶贫“双到”这一重要战略举措,并把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至2500元的贫困户列入帮扶对象。经省确认,我市纳入扶贫“双到”工作的有59个贫困村、8369户贫困户、43787贫困人口,由我市进行帮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济困工作,认真落实省扶贫 “双到”的工作部署,采取“智力扶贫”、“对口扶贫”、“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并把扶贫“双到”工作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的“一号民心工程”,坚持重落实大投入、重产业促转移、重民生固基本,创新扶持措施,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靶向疗法,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选路子”、“筹票子”、“盖房子”、“富脑子”和“强班子”,探索走出一条切合汕头实际的扶贫“双到”新路子。
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亿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帮扶资金是扶贫“双到”工作的关键环节。在没有省直单位和珠三角城市对口帮扶、自身财力又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市想法设法整合资源,多渠道筹集“双到”帮扶资金。除了市、区县财政加大投入专项资金外,各帮扶单位也利用多种途径大力筹资,创新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搭建了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平台。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落实帮扶资金3亿元,平均每村投入508万元,实施发展生产和公益事业项目700多个,使全市59个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2.13万元,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5847元。
扶贫先扶志 脱贫先治愚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革命老区雷岭镇济美村曙光学校的师生们欣喜地回到了修葺一新的校园里上课。这些年来,帮扶单位市委宣传部和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广泛发动社会热心人士和慈善机构参与助扶,先后为曙光小学、济美小学捐建图书室和学生文体活动室等,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治愚。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脱贫致富的意识和能力是搞好扶贫开发“双到”、实现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近年来,各帮扶单位高度重视贫困村教育事业发展,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改善贫困村的办学条件。市政协、市公安局等帮扶单位帮助潮南区陇田镇葫芦村、潮阳区西胪镇尖山村等贫困村建设新校舍,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使贫困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连年保持在99.5%以上。
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
在扶贫“双到”中,南澳县依托山区、海岛和旅游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茶叶、金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发展海水养殖和旅游配套服务,实现每个贫困村有一个特色产业,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潮阳区金灶镇下寮村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以桑醇酿酒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桑椹种植410亩,386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
去年,全市59个省定贫困村帮扶经济发展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等项目175个,增强贫困村及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各帮扶单位根据各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从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劳动力两方面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建立稳固持久的增收渠道。全市59个贫困村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批具有各地特色的生产基地,落实农业产业帮扶项目131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带动贫困农户365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