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不到我们晚年能过上这样开心、充实的生活,还结交了这么多聊得来的老年朋友,真的很幸福,很满足!”家住百合园的90岁高龄孤寡老人林雪香如是说。近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我市率先在金厦街道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为街道辖区内的孤寡、低保、空巢老人营造一个温馨家园,让他们安享晚年。
首家老人“日托”养老机构落户金厦
今年6月下旬,金厦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市有了第一家正式的老人日间托养机构。据介绍,作为我市首家居家养老服务示范机构,该中心以关爱老人、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为宗旨,致力构建专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为街道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安心周到的服务。
记者了解到,位于百合园社区里的金厦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有室外活动场地与中心大楼两部分建筑。其中,室外活动场地2000平方米,配套羽毛球场、棋牌室、乒乓球室等场所,可供老年人进行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身操等健身运动;崭新的服务大楼建筑面积为520平方米,室内配设休养室、图书室、康复训练室、医务室、文化娱乐室、培训室、餐室等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日间托养、生活照料、配餐送餐、医疗护理、心理疏导、“亲情通”信息服务、康复训练、文化娱乐、书画阅览、体育健身等服务。
力争2015年养老床位达16500张
据了解,目前汕头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57.0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0.88%。据预测,老年人口将以每年4%的增长率递增,全市已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近年来,我市已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办法,在全市城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全市有273名服务人员上门为400多名老人提供服务。但我市今后几年老年人口将不断增加,逐步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多、增速快等特点。而目前全市现有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仅为2300多张,每千名老年人的养老床位数仅有4.3张,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积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全市养老床位达16500张的目标。
“日托”的一天
日间托养是居家养老的一种新型模式,那么“日托”机构是怎样服务老人的呢?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百合园社区的金厦街道居家养老示范中心,探访这里的老人日间托养一天的生活情况。
9月14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金厦街道居家养老示范中心,站在门口就听到了楼上老人的阵阵开怀笑声。“老人们都到齐了,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准时来报到。”负责示范中心具体工作的陈淑华拎着一大袋刚从菜市场买来的新鲜食材,边带着记者上楼边作介绍:中心的开放时间为早上九时到下午三时,老人白天可以来入托养老,有服务人员进行照顾,中午吃完饭后有休息室可以午休,老人还可以自选看电视、看报刊、打扑克、下棋、唱歌、听潮剧、跳操、画画等,卫生服务站还为老人提供免费基本体检。目前中心有10名日托老人。
上楼时,记者发现,楼梯额外加装了不锈钢扶手。陈淑华告诉记者,这就是专门为老人设计的,因为休息室和餐厅都在二楼,所以得为他们上楼提供方便。
来到二楼大客厅,进门迎面墙上挂着一副写着“温馨家园”的书法作品。客厅摆放着木质沙发、茶几、电视、音响,还有柜式空调机,窗明几净,温度适宜,一群老人正坐着喝工夫茶、看潮剧,一片其乐融融景象。
陈松清老人今年81岁,住在金园路教育学院对面宿舍,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子女的住所离得远,平时工作十分忙碌。老人退休后,闲来无事,又是一人独居,便感到十分孤寂。“听说家附近开办了日托机构,我就赶紧来报名了,子女也都很赞成。”陈松清对记者说,来到中心将近一个月了,服务人员很关心他,和老人们相处得也很开心,每天午餐都变着花样,既有营养味道又好,休息的地方也很舒服,总之这里的环境很好,就像自己的家那般整洁、温馨。
前段时间,陈松清的血压有些偏高,陈淑华专门买芹菜做菜给他吃。说起这些点滴细节,八旬老汉竟然感动得红了眼圈。
中午时分,美味的四菜一汤做好了,老人们围坐到餐厅里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当天的菜式搭配得也很均衡,有营养美味的鲍菇胡萝卜丝肉片,也有可口的鱼肉等。陈淑华照顾老人们一起吃饭,不停地为每个老人夹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饭后,老人们各自到休息室午睡。记者看到,中心有四间休息室,每个房间都有三张单人床,还配有电视、空调,每人都有各自的洗脸盆和毛巾。更值得一提的是,房间的窗帘是淡蓝色的,给人一种清净、安稳的感觉。到了下午3点左右,老人们起床后,有的做手工,有的下棋,有的看电视,有的喝茶吃点心,各得其所。
回家前,陈淑华将特制的手机分发给每个老人,叮嘱他们,如果碰到身体不舒服或回家迷路等情况,就赶紧拨打电话,她将第一时间赶到。这就是中心特地为老人订制的“亲情通”。老人陆续离开中心后,陈淑华和其他工人员一起打扫卫生、整理床被。
本版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方晓F 实习生 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