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坦坦的是盐田,尖堆堆的是银垛,默默祈祷的是阳光,恋恋不舍的是干涸,累了池埂上一歇,困了草苫子一裹……这是一首有名的歌曲——《晒盐人》,歌曲赞颂的正是晒盐人最真实的写照。近日,记者走访我市有名的青洲盐场,近距离接触晒盐人,用镜头记录他们劳作的场面,也了解到盐是怎样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近日下午3时多,记者走进濠江区青洲盐场。在阳光照耀下,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盐田,如同一面面铺在大地的镜子,闪着粼粼波光。100多名晒盐人分布在约2平方公里的盐场中,不停地来回劳作。陪同采访的盐田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时候的盐田,气温是一天当中最高的时候,也是晒盐人最忙碌的时候。
虽说一年四季都可以晒盐,但是在日头最毒辣的夏天,对晒盐人来说却是个黄金季节。行走在盐田中,记者观察到,烈日爆晒着盐田中的海水,海水上面漂浮着一层白白的盐花。记者随便捞起一块放入口中一舔,咸而不苦;再将手指浸入盐水中,明显感觉到有点烫——这大热天,晒盐人却包得严严实实,他们头戴草帽,脸部裹紧毛巾,身着长袖长裤,脚着塑胶雨鞋……他们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却还是一刻不停地使用盐耙等工具埋头苦干。
青洲盐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盐场每半个月蓄水一次,每次都要等海水含盐度最高时,才能开闸纳潮蓄水,因为这个咸度的海水不但最咸、也是最干净的。随后,海水进入“制卤”环节,从进入第一个盐格子开始,海水随着水温和卤水不断变化,工作人员将海水由高往低一格一格往里“赶”,最终使盐晶成形在最后几格里。随着盐格子里的盐晶越结越多,不久后,整个盐池中就随处可见一片片白花花的结晶盐了。这时,晒盐人开始用盐耙熟练地推盐、收盐,把盐运到银堆上。
对晒盐人来说,最怕的是下雨天。大雨来前,无论是什么时间,晒盐人都要大步流星奔赴盐场抢收盐。每次下雨,如果抢收不及时,晒盐人的辛苦劳作就会打水漂。
据了解,青洲盐场每天大约有几十吨的产量,最高日产量为一百吨。这样的产量,与100多名长年累月劳作在第一线上的晒盐人是分不开的,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晒出质量佳、纯度高、杂质少的青洲盐,深受市民的喜爱。这些高质量的盐不仅畅销潮汕、梅州等地,而且还远销至港澳台等地区。
本报记者 郑成武 袁笙 实习生 高博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