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的“汕头山水社”因自称“汕头民间文物保护小组,关注潮汕乃至整个南方沿海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而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以至于记者一直以为他们的成员应该是几位对老汕头怀有留恋的中老年人。却没想到,约见时,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竟然是3名90后的大男孩。
没错,就是这几个小伙子,凭着对汕头文物保护的浓厚兴趣和一腔热情,游走老市区寻访、拍照,并通过微博发布一些汕头文物保护信息。近期,他们还凑起零花钱,印制了一套名为《城札记》的明信片。
钟情老市区的人情味
郑鸿斌是“汕头山水社”的一员,刚见面,他就拿出自己的剪报本与记者分享。厚厚三大本,全都是本地报纸关于潮汕文化方面的内容,每篇剪报下面都标有见报日期,有些还是用钢笔整齐抄写出来的。这三本从2007年就开始“经营”的剪报,被他视为珍宝。即便在高三备考期,他也不忘请老师帮他留报纸。而家中书柜的书里,也至少有一半是此类书籍。父亲知道他“好这一口”,只要一有人谈起潮汕文化的问题,就会让人家直接找儿子讨论。
“我家有很多人都是老邮局的职工,从小我就爱听爷爷讲老市区的故事。”鸿斌说,至今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场景,就是儿时的他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逛老市区,累了就停下来吃碗牛肉丸@条。“特别喜欢老市区蕴藏的人情味。”
“山水社”的另外两名成员曾振华和林境桐也有着同样的“老市区情结”。振华说,他小时住在博爱路,邻里的叔叔阿姨都很疼爱他,每次见他都会亲切地打招呼。境桐则说,他最喜欢的事儿就是让父亲带他到老市区乱转,每次他都会细细端详骑楼窗户上那残破却不失精美的雕花。从初中起,他就开始有意搜集关于汕头老建筑的资料,并尝试着用相机拍下来。
“如今的90后,有多少人会再去走走老市区,多看那些老建筑一眼呢?”鸿斌打趣道,“所以呀,很多同学都觉得我们是90后中的‘奇葩’。”
印制明信片留住“集体记忆”
对老市区的集体记忆,令小伙们在网络上找到了共同语言,2009年,他们便与另外两名有着同样兴趣的90后组成“汕头山水社”,一起游走老市区寻找、拍摄老建筑,并开通了相关微博。发起者振华说,他们希望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唤起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一点?今年初,小伙们便策划着以他们平日拍摄的老市区风景、建筑作为素材,印制一套“城札记”明信片,作为他们与微博粉丝们的“约定”。当时,振华、境桐和鸿斌都还是高三的学生,只能省下零花钱作为经费。在紧张的备考期间,他们仍然挤出时间,为明信片的事儿奔劳。终于,他们履行了“约定”,在暑假期间举行的2012“静呐铝”音乐节上首发了这套凝聚着汗水与心血的明信片《城札记·壹》。仅100套的印量,至今已被“抢”了50多套。
振华告诉记者,这只是“汕头山水社”以自己的方式保护文物的第一步,他们打算把《城札记》继续做下去,让更多人认识老市区、爱上老市区。 本报记者 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