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雾缭绕处,一座座整洁的农家小院掩映在醉人的绿色中,村民们边喝着自家种的宋茶,边谈天说地……
在后花园村采访,眼前充满诗情画意的农家生活,让看惯了“钢筋水泥”的记者们十分羡慕,大家调侃道:“不如‘进村入户’,当一回村民,过一把原生态的田园生活瘾。”
村官带头开荒——
家家户户种上宋茶
走进后花园村茶叶加工厂,刚刚烘干出炉的宋茶,散发着热气,屋里一下子茶香四溢。
“这是杀青滚筒机,那边是烘干的设备……”村党支部书记余远科边带我们参观制茶的各个工序,边介绍宋茶的“前世今生”:位于果老山北侧的后花园村海拔在400至500米之间,山高雾多,雨水充足,特别适合种植茶树。虽然种茶历史悠久,但由于品种单一,档次低,经济效益一直不如人意。摆在“两委”干部面前的,是后花园村窘迫的状况: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村集体常年零收入。
靠山吃山,种植茶叶要走精品化、品牌化道路。2000年,村干部带头拿起锄头开荒,发动村民上山种茶,并精心选育优良品种,进行基地式培育、推广,努力改进加工技术,使宋茶的质和量均实现飞跃。
如今,后花园村共有茶园800多亩,年产量逐年增加,达到1万多斤。80多户村民中,家家户户都有茶园,少的二、三亩,多的有十多二十亩。
种茶鼓了“口袋”——
一半村民盖起新房
行走在干净的村道,记者看到,村里的新房不少,有平房,也有两、三层小院。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家院子隐藏在绿色中,若隐若现。清新的空气,阵阵的茶香,让人仿佛置身花园中,心旷神怡。
“大家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在村民余永南家中,他正与孙子逗乐。他家2006年建成的新房共两层,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应有尽有。“种茶后,我们家的收入翻了一番呢。”他乐呵呵地介绍说,村里这几年还建起了老人活动室、村民广场等,我们又多了一个聊天的去处。
“有一半的村民与余永南一样,盖起新房,大部分还买上了摩托车。”余远科高兴地告诉记者:前几年后花园村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去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集体收入也翻了几番,达到5万多元。
茶园将再扩大——
申请“QS”谋求大发展
几年前,后花园村的宋茶通过国家认证,成为粤东首个有机茶叶产品。目前已拥有高香型优质宋茶品种十多个,价格从以前的每斤不足二十元提高到百多二百元,行情好时则达到千元。
尝到发展甜头的后花园村有了更远的目标。指着村里的规划图,余远科充满信心地告诉我们,村里共有山地4000多亩,其中六成适合种茶,下来的几年内,他们打算把茶园扩至1500亩,并将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申请“QS”产品认证,让宋茶进入大市场,谋求更大发展。
虽然只有半天的基层“蹲守”,但让记者们对后花园村的“华丽转身”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大家意犹未尽地说,有机会还要再来后花园村瞧一瞧,抓更多的“活鱼”。
本报记者 杜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