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岱娜 实习生 张婕婷 陈佳子
“拼养”,作为2010年出现的一个新词语,是指在部分年轻父母中流行的一种互助活动,节假日由一对父母轮流照顾大家的孩子。现今,随着漫长暑期的到来,小孩子放假,父母却要上班,孩子谁来带,如何带,又成为父母“头疼”的事情。对于大多数80后父母来说,尝试“拼养”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近日,记者就此在网络上进行了一番调查,并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
赞成 孩子独立不寂寞
家长有时间与空间
反对 亲子关系疏远
安全问题难分责
在大多数80后父母的圈子里,“拼养” 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这些80后父母,多数是独一代,自己也只生了一个孩子。在没有兄弟姐妹帮忙照顾孩子,又不想劳累父母的情况下,他们大多会考虑选择“拼养”这一方式,认为“拼养”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独二代是父母的宠儿,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拼养”恰恰能够帮助他们融入这个社会,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欧爸爸的女儿欣欣今年才3岁,却已经尝试过“拼养”这种育儿方式了。欧爸爸认为,“拼养”这一做法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性,能让孩子认识到很多朋友。而且,“拼养”给双方家长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可以共享资源。庄妈妈是一个销售人员,有一个4岁的孩子。平时虽然忙,孩子却仍是由自家人来带。不过,庄妈妈表示,朋友的孩子曾经在自己的家里寄养过。庄妈妈和欧爸爸都认为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有自己的工作,比较忙碌,所以,“拼养”这种育儿模式在社会的普及性还是比较大的。
此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家长都觉得“拼养”能更好地培养孩子,比如孩子在别人家里不会挑食,不像在家当个小皇帝或小公主,孩子能学会如何独立。同时,“拼养”还能让忙碌的父母喘口气,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反对 亲子关系疏远
安全问题难分责
在此次随机采访中,选择“拼养”或愿意“拼养”的人还是比较少的。而网络上,对“拼养”持反对声音的人也比赞成的要多。大多数家长认为“拼养”会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水果店老板邱妈妈,女儿今年12岁,多数时间是由长辈照顾。假期里,孩子则在家学习或上兴趣班。邱妈妈认为,孩子需要父母的亲自监管,父母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互动。同时考虑到拼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邱妈妈不敢轻易把孩子交由别人带或是帮别人带孩子。邱妈妈表示,“拼养”应该在小孩子自己乐意的情况下去进行。
黎爸爸是一个软件工程师,儿子今年11岁。他告诉记者,一到放假,自己和妻子都没时间照顾的话,就会让孩子到亲戚朋友的家里。黎爸爸说,“拼养”仅仅只能让家长省钱省心,并非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别人家,自己没办法教他做家务,让他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
邱妈妈、黎爸爸这两位素不相识的家长,都觉得孩子还是要由父母自己来带,才有一个家的味道。黎爸爸表示,在汕头这个比较传统的地方,家长还是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到亲戚家。
采访中,记者发现安全问题也是家长不选择“拼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家长都表示在“拼养”过程中,一旦孩子发生什么意外事故,自己很难承担责任。即使是帮别人带过孩子的庄妈妈,也认为“拼养”最主要的问题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担心孩子安全问题是无可非议的。在网上就曾有网友表示自己的孩子在拼养过程中出了一点事故,虽没什么大碍,但还是会“后怕”;也有网友说,“拼养”过程中若出了什么事,会让两家人的关系变得很尴尬。对此,专业人士建议,“拼养”双方可以事先拟一份书面协议,明确安全问题的责任分担。
建议 “拼养”不应经常采用
要熟悉合作对象
正如像黎爸爸所说,“拼养” 在汕头这一传统的地区似乎不是很流行,很多潮汕人更愿意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但对那些“独一代”的家长而言,“拼养”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拼养”虽然能让孩子适应群体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缓解年轻父母的压力、节省财力精力,但“拼养”的局限性也是不可忽略的。达濠中学的张老师指出,许多年轻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跟孩子互动的时间原本就比较少,如果假期还把孩子送去“拼养”的话,更是减少了孩子与父母间相处亲近的好时机。同时,“拼养”过程中,被委托人的责任会变得重大,要事先考虑到万一小孩在玩耍过程中意外受伤而引发的纠纷问题。张老师建议,拼养的方式虽然可行但不能经常采用,而且应该建立在孩子熟悉的对象基础上,孩子父母应该对共同“拼养”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把孩子放心交由他人照顾。总之,“拼养”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得不好也许会适得其反。年轻家长在追随潮流的同时,也应多加考虑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样才能在兼顾自身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