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人。在全力“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揭阳”的关键时期,揭阳需要有一批思想解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勇于担当的“非常之人”。如何选拔和使用这些担当历史重任的“非常之人”,成为摆在市委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绿平为组织干部工作指路支招,“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一步拓宽干部选拔任用渠道,真正把理想信念坚定、党纪作风好、广大干部群众认可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形成注重品德、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用人导向。”
去年11月,市委出台了《中共揭阳市委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明确了思路,也拉开了大规模竞争选拔干部的序幕。
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选拔任用渠道
从去年10月开始,市委分批竞争选拔8名市直单位正职、5名市直单位副职、10名市直单位专业技术负责人、50名“80后”全日制本科毕业的科级领导干部。大规模竞争选拔干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动作之频繁、力度之大在揭阳历史上尚属首次,特别是一次性拿出5名市直单位正职进行公推在其他地级市也为数不多,体现市委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决心和信心。
公开竞争吸引了广大干部踊跃参加。5名正处级领导干部的公推吸引70人报名,占全市符合条件干部人数约40%,比例相当高。报名竞选副处级领导干部职务共66人,报名竞争科级领导干部职务共318人。广大干部认为,这次公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理念。
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张木奋,从惠来司法局副局长晋升到市总工会副主席。他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市委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我怎能从惠来一下子到市直机关任职。”
正是市委着眼于干部队伍建设全局,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选拔任用渠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拘一格选人才,才有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
突破条条框框,为年轻优秀干部开通“快车道”
年轻的女干部许莹,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名科级干部公选成为市人社局副局长。如果论资排辈,她再过10年还不一定能晋升到这个级别。
得益于我市“年轻干部成才工程”的吴伟锋,原来是揭阳监狱的一名警察,现在却成为市科技局一名副科级干部。人生的美丽转折让他感到意外。他特别感恩市委为年轻干部开辟健康成长的“快车道”。他说,如果不是市委“不拘一格选人才”,他要从系统外、行业外来到他所向往的岗位谈何容易!
毋庸置疑,一直以来,干部选拔任用中常出现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现象。阻碍年轻干部成长的,不仅有年龄、资历等“显格”,还有党政班子内部逐步轮岗、依次前递的“潜格”。
有鉴于此,我市选拔年轻干部突破条条框框,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开辟健康成长“快车道”。公选100名“80后”科级干部、大力实施“年轻干部成才工程”便是其中一大亮点。这是市委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选拔出来的优秀年轻科级干部分别担任乡镇党政正副职,县(市、区)直单位副职以及市直单位中层正副职。通过压担子、轮岗锻炼、专题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为市、县两级领导班子储备一批优秀后备干部。此项工作,今年上半年已公开选拔50名,下半年将再选拔50名。
公推公选干部,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
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叶少明介绍:“从这几次公推公选干部的情况来看,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各界反响非常好,这更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好公推公选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奕绚认为,公推公选克服了过去不同程度存在的“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驹”,从机制上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思想障碍,大大拓宽了我市选拔任用干部的渠道;思想观念的解放,选拔方式的创新,开创了让一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为揭阳跨越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我市公推公选的4批领导干部共73人已先后赴任,大家纷纷表示,选人用人“阳光工程”为干部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如果不尽职尽责、干出一番事业,就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如今,揭阳干部选拔工作正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让人欣喜的还有,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产生的良好效应正在全市各地发酵,不少县区党委纷纷响应。如:揭西县加大竞争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10名县直单位副科级领导干部。公选消息在全县引起了广泛关注,广大干部踊跃报名,10个职位共有76人参选。
“揭阳多士天下都,声名籍籍南海隅”。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揭阳,在市委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培育下,正成长出一批批高素质领导干部,成为推动揭阳实现跨越崛起、后来居上的中坚力量。
图为今年5月我市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考生笔试场面。郑楚藩 摄
(编辑:林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