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方晓F 郑于蓝)“沟通”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有一种家庭成员的交流却显得日益生疏,那就是子女和父亲之间“越来越没话说”。父亲节来临之际,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如今不少为人儿女都表示自己和父亲沟通困难,对父亲缺乏了解,一天说不上“三句话”。
“你跟父亲说过:‘爸爸,父亲节快乐’或‘爸爸,我爱您’吗?”记者采访时发现,这样简洁明了的一句祝福,有不少为人子女者却羞于表达,只有少数年轻人表示曾经说过。采访中,不少市民感叹,回家不知道和父亲聊什么,有的甚至一天和爸爸说不上三句话——“我去上班了;吃饭啦;喝杯茶吧”。
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宋先生平时在外交际如鱼得水,而回到家却沉默寡言,和自己年过七旬的父亲同坐客厅四目相对,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聊不到一块去”。宋先生说,父亲退休后就在家拿起毛笔画画、写书法,虽住在一起但共同话题不多,有时自己想说说工作见闻,父亲不大感兴趣,有时父亲想让他评评新画作,他又看不懂说不上来。久而久之,两人便没多少话可聊。
而上高中的小陈则碰到另一方面的困扰——想和爸爸聊天却总见不着人,有时甚至得打电话才能听到爸爸声音。小陈告诉记者,他的爸爸是个生意人,平时很忙,经常出差。晚上学习完睡觉时,爸爸还没回家,等早上要上学了,爸爸还没起床。从小到大,小陈父子俩在一起吃饭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长此以往,就算爸爸真的抽空和他聊天,他也会不习惯,不知道从何聊起。
父亲节到了,市民江琼打算送点惊喜给父亲以表孝心。然而在商场各种男士专柜前转了老半天,她却犯了愁,不知从何“下手”。父亲的衣服和鞋子的尺码是多少?父亲平日最爱吃什么?……问题接二连三出现,江琼这才惊觉:原来自己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父亲。事实上,江琼的情况并非特例。说起父亲的着装尺码,市民小范同样惭愧不已,因为就在昨天整理家里鞋柜时,粗心的他并没有注意到父亲鞋子的码数。现在回想起来,小范觉得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了解父亲并不困难,只是自己很少用心留意。
连日来,记者走上街头进行随机调查,在接受调查的55人中,对于父亲生日,虽然没有办法做到脱口而出,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能比较准确地回答;而当问及父亲的兴趣爱好等问题时,答上者只有23人;再具体至着装尺码等问题,能给出答案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仅寥寥4人。调查中,多位市民表示由于对父亲的了解不多,因此在生日、父亲节等节庆日时,“该送什么礼物给父亲”就成了绞尽脑汁的难题。如果将对象换成母亲,则不会出现如此为难的窘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