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啦……”的声音响起,又一车混凝土倾倒进路模里,早就等候在一旁的建筑工人快步上前,铁铲、震动桥、震动平板等轮番上阵,经过一系列紧张熟练的操作,又一段路的混凝土层成形了。这是日前记者来到市区进贤门大道东段施工现场时见到的一幕。在这里,1000多名建设者正以饱满的热情加班加点推进工程建设,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准备着为揭阳市建市20周岁献礼。随后,记者走进市区进贤门大道东及环市东路市政道路工程项目部,探访这些日夜奋战在工程第一线的建设者。
以工程项目部为家
“我的家属都在深圳,现在我半年才能回家一次。”项目部经理纪惜标告诉记者,为了追赶进度,工程从今年春节开始,就基本采取“三班倒”的形式,昼夜不停施工。“同事们也都和我差不多,大家都是以项目部为家。在这里,我们都是无周末、无节假、甚至无病假的‘三无人员’。就拿项目部主任郑则荣来说吧,老婆生孩子他都没能及时赶回去。”纪惜标略带调侃地说。在一旁忙着核对报表的郑则荣闻声说道:“没办法啊,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谁也走不开啊。就拿纪经理来说吧,他不也好几次都要带病坚守岗位。”
以工程项目部为家,在纪惜标等管理人员的眼中,除了代表着不得不暂时舍小家顾大家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全体参建人员都能在这个大家庭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前整个工程的参建人员约有1100多人,最高峰的时候有15个班组约1500人一起开工。一线建筑工人大部分来自省外,如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就成为一个重要日程。”纪惜标表示,小到天热时供应凉茶、绿豆汤等生活保障,大到建筑工人家中的特殊困难情况,他们都要及时掌握并帮忙解决,“去年,湖南籍李师傅的老父亲生病住院,治疗费用不够,我们得知后马上组织全体员工捐钱帮他渡过难关。”
以安全高效为纲
“市区进贤门大道东及环市东路市政道路工程,是沟通榕城区和揭阳试验区的交通主干道,起于榕城区东湖路,止于揭阳试验区迎宾广场,全长7.6公里,其中约1公里长的路段路面宽40米,其余路段路面宽80米。”纪惜标介绍说,由于是旧路改造,沿途无法实现全封闭式施工,这给工程施工造成诸多不便。通过研究,最后工程采取分段围档施工的方式。为此,项目部购置了4000多米长的活动围墙,并制作大批安全标识和宣传标语,同时组织一个综合班组,专门巡查、修复活动围墙和安全标识等,确保施工环境的安全。
工程目前已经进入紧张的收尾阶段,恰巧近来是雨季,不时的降水拖慢了工程进度。对此项目部又采取了搭建移动工作棚的有效措施。“你看,那就是我们的移动工作棚,规格是面积16平方米,高1.2米。有了它们,虽然雨天作业的效率会降低,但至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到雨天只能被迫停工。”纪惜标指着摆放在施工现场的多个移动工作棚说。
在追赶进度的同时,工程质量同样重要。对此,负责现场施工安全和质量监督的郑则荣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实行‘三级检查’制度。即是建筑公司总部质量安全人员检查、项目部质量安全人员检查和施工人员自检,确保施工质量。”
以揭阳为第二故乡
采访中,记者沿着进贤门东段施工现场一路走去,在多个作业点上都能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建设者中有很多人或许是第一次到揭阳工作,现在揭阳却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为了工程的建设他们中不少人连过年都没回家。“以前老辈人有点积蓄还讲究修桥铺路造福乡里,现在我们能为揭阳修路,也是在做一件好事,感到很自豪。”建筑工人郭师傅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许许多多像他一样日夜奋斗在施工一线的工人们淳朴的情感。
“我从开工起就常驻在项目部,都有近2年的时间了。”在项目部里,另一位管理人员刘先生是潮阳人,他告诉记者,两年来他只在春节才抽空回家两天,其他时间都扑在工地上。作为一位以前不曾在揭阳工作生活过的外地人,揭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面貌的改变让他觉得这是一片值得守望的热土。“来揭阳这么长时间,对这里的一切都已经熟悉了,我决定等工程完成后,就把家安在揭阳了。”刘先生笑着说。
正是有了以工程项目部为家的忘我工作精神,才让工程建设快速有序推进;正是有了以安全高效为纲的务实精神,才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正是有了这种以揭阳为第二故乡的主人翁精神,才让工程建设者在挥洒辛勤汗水的同时,也享受着建设成果日益丰硕的喜悦……

来自天南地北的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