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驻潮军医在加蓬的日子

 

刘发平等医疗组成员所住的军医院住宅小区。

刘发平在为一名膝关节受伤的利伯维尔小伙子做康复治疗。

在刘发平的住处客厅,上一批援助人员将一年中用过的国际长途电话充值卡贴在墙上拼出“回家”字样。

从2009年起,我国每年向非洲加蓬共和国派出援助军队医疗组。每年3、4月间,新旧医疗组成员在加蓬交接。今年5月18日,第188医院创伤骨科34岁的主治医师刘发平参加第三批非洲医疗援助任务凯旋。带着一药箱赤道雨季潮湿空气和388天援非的记忆,刘发平回到潮州。388天的援非生活,刘发平有怎样的感受?

在一个非洲国家行医,是怎样的一种经历?你印象中横跨赤道的国家是啥样的?是否只有沙漠、黑人、仙人掌……本报记者专访第三批援非医疗组成员刘发平,为你展示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国家的另一面——

加蓬利伯维尔——

——中国潮州

时差七小时

5月21日下午,回到潮州的刘发平过完周末就到第188医院报到。在安静的楼道里,迎面走过来一个熟悉的面孔,那是刘发平的一个同事。同事与他握了握手,蹦出来一句话:“哎呀,人瘦了一圈儿!”语调轻松。刘发平打趣儿地答:“确实是瘦了,高度没变!”

记者采访刘发平时,院里的宣传干事小陈第一个问题就问:“听说那儿医疗水平不高,艾滋病人多吗?”“知道有,但到了才知道发病率高达30%-40%。”刘发平说,风险是有的,针灸治疗还会接触到血液,所以在那里的每一天,工作时都紧绷着一根弦,手套、口罩等基础的保护措施都要不打折扣地严格遵守。刘发平一脸平静,开始讲述这次援外的经历。

代职回家不满1月

他接到援非通知

说起去年报名援外的情景,刘发平记忆犹新。

2011年3月中下旬,他从梅州结束8个月的代职任务后,回到潮州还不到1个月。一天下午,他正驾车把三岁半的儿子从幼儿园接回家,路上就接到了院里的通知。

原来是医院需要派一名医生往非洲的加蓬共和国从事针灸和康复理疗工作。考虑到自己大学本科学的就是针灸推拿专业,工作后又曾进修过康复理疗,加上自己是创伤骨科医生,这些经历加起来,刘发平认为自己是适合这个任务的人选。

“与康复理疗密切的两种伤病,一是脑外科,另一个就是骨科。”他解释道。作为医院的一员,同时也作为一名军人,刘发平只认一个理:“医院和上级组织需要我,我就出发。”等晚上妻子下班,刘发平才把这事告诉她。妻子也是一名军医,早就习惯了这种状态,并不意外。

2011年4月24日,经过了自愿报名、医院推荐、筛选考核等环节,刘发平成为第三批援助加蓬军医组成员,启程赴加蓬执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任务。一同赴加的还有广州解放军第421医院的另一名医生、一名翻译和一名厨师等4人。

漏水铁皮屋顶平房

当地人眼中的“别墅”

“蚊子蟑螂蚂蚁特别多,水龙头白天停水晚上‘小便’;网速堪比蜗牛,QQ挂不上去,电压不稳,霍乱疟疾……”这是第四批援加医疗组一名成员到达加蓬不久后修改的一段QQ签名,刘发平借用过来向记者概括他这一年来生活的环境。

每年2月中旬到5月中旬正是加蓬的大雨季,若是连夜下雨,那么基本上不用睡觉了,因为暴雨砸在铁皮屋顶上,噼里啪啦直感觉天上有人一盆子一盆子地往下泼水,是不折不扣的“倾盆”大雨。而且,往往天一打雷下雨,住处就断网了,回来前几天,住处屋顶的接收器就坏了。

没错,医疗组住的部队小区里,一式平房,铁皮屋顶!可是他说,这些平房与小区外头的平民住所相比,相当于“小别墅”。

两地时差7小时

最苦是思念家人

援非经历,让作为军人和医生的刘发平很自豪,“不光能为自己的军队和国家做贡献,还能走出去为有需要的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不管是苦是甜,都是值得的。”

但乡愁总是最难消除的。刚踏进在加蓬的住处时,医疗组就看见客厅墙上贴着“回家”两个字,走近看才发现两个汉字是电话充值卡拼成的,红红绿绿很是喜庆。原来那是第二批队员用了一年的国际长途电话卡。刘发平告诉记者,同行的组长当时勉励大家:“这个回字该去掉,咱们要把这里当做家。”不过,到回来时,他们也没有撕掉那个“回”字。

388天里,物质上的艰苦总能克服,但第一次与年幼的儿子分开那么远,还那么久,却是刘发平觉得最苦的事情了。因为时差的问题,能够与家人联系的时间只有中午12时午餐的时候,也就是潮州夜晚19时。通过QQ与妻子联系,刘发平时不时会用视频看看儿子,但总因为网络原因,图像和声音无法同步,往往是看着画面,打字聊天。儿子还小,才3、4岁,可没耐心安安分分地在镜头前等着,常常晃一晃就一边玩儿去了。

每天工作不到7小时

加蓬人民不崇尚加班

医疗组援助的单位是加蓬军队总医院,位于加蓬首都利伯维尔。据说,这是当地最好的一家医院。带着援助任务跨越7个时区来到加蓬,刘发平却没有见到想象中如国内“三甲”医院那样的忙碌: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工作时间是上午8时到下午15时,除去午餐和午休时间,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到7小时。这是当地各行各业普遍的工作时间。而且,加蓬人在区分工作和休息时间上,是出了名的“严格”。非到不得已,绝对不会占用休息的时间来加班。

他们刚到就听了当地一个笑话:一卡车司机运送货物到仓库,离仓库的大门还有500米,但下班时间到了,于是他把车原地靠边一停,回家喝酒去了。

门诊检查需提前预约

医疗机构工作“节奏慢”

在加蓬,医疗体制和看病程序与中国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只有专家门诊会每日限量挂号,在加蓬每个医生都是这样。所以,不管是门诊还是任何一项检查,病人都要提前至少1天预约。急诊虽24小时工作,但却并非24小时有医生在岗,这常常让刘发平无可奈何。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一位在当地木材工地干活的一位华人朋友,手臂上不慎射入了一小块铁片,找到了医疗组。由于这是外科手术的范围,刘发平带着他去了急诊科。挂号就等了好久,不是因为排队人多,而是因为根本找不到医护人员。后来,带着他拍过片子再回到急诊科,等了2-3个小时也没等着医生,护士说医生正在开一个很重要的会,不能去打扰。对于医院的医疗行为,援助的医生是不能干涉的,刘发平只能全程陪着病人,宽慰他“耐心,耐心。”那一次,从下午3、4点钟到医院,直到晚上11点多他们才处理完伤口。适应医院里的“慢节奏”,就用去了刘发平好几个月时间。

工作之余为华人看病

节日可感受家乡气氛

医疗组接收的病人范围很广。上至政府、使馆要员,部队军人,下到平民百姓,刘发平都曾接触过。虽然规定的工作时间并不长,若严格按时间工作,医疗组是做不了这么多工作的。刘发平说,在工作之余,医疗组还会无偿为找上门来的华人治疗。

在利伯维尔生活的华人有数千人。这几年,虽然国家每年都会更换一批援助军医,但医疗组在当地的手机号码是薪火相传,一直沿用下来的。所以,医疗组在当地华人圈的知名度逐渐提高了。在工作时间之外看病,可以不耽误工作,加上与同胞交流更亲切,治疗效果也好,所以,越来越多在当地生活的华人更愿意向医疗组求医。医疗组也因此交了许多华人朋友,端午、中秋、春节,每逢佳节,他们总能在华人家庭中感受到家乡的氛围。

 

来源:潮州日报   责任编辑:chaozhoure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选助理

潮汕爆笑短剧:有钱人-2010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