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揭阳市气象综合观测基地感受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和生活
“全天24小时值班,每天负责8时、14时、20时的3次天气测报及重要天气测报等发送工作,及时给气象预报部门提供各类基础性气象数据资料……”气象观测员谢雪君平静的解说,让气象观测场上竖立的一根10.5米高的风向杆的作用和地面上大大小小的气象仪器设备,一一掀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揭东县曲溪街道的市气象综合观测基地,零距离接触和体验一线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和生活。
“这是百叶箱、这是风向杆、这是地温表、那是自动雨量传感器……”当天烈日当头,天朗气清,刚好值班的谢雪君带着记者登上一座43.2米高的小山,气象观测场就设在这里。她逐一向我们介绍这些气象仪器设备的功能。她说,每天定点观测的时间一到,就要依次看地温表、草温计,绕场查看相关的仪器记录等。然后抬头看天,举目远视,观测云、能、天,接着打开百叶箱,查看温度湿度,现场用数字记录下天空不断变换着的“脸色”。最后回到值班室进行数据录入、比较、传送。“因为数据是用于全球交流的,不能有丝毫差错,一定要准时而且准确,一点都马虎不得。”谢雪君说,每到一个观测时间点,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打雷闪电,她都要准时登上观测场观测,并精确到以分钟计,观测数据一个小数点、一个符号都不能错。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以前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都得人工观测,从2011年4月开始逐步实施自动化监测。”谢雪君说,一些无法用仪器自动监测的项目,例如云、能、天等,还是需要凭借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人工观测。她指着天上扁球状的云系向记者说,那就是高积云;较厚的、成片的就是密卷云……测云,主要是看天空中有多少云属于低云、中云、高云,同时从云的形状来判断云的类别。
来到测报室,谢雪君邀请记者到她的电脑前看看,并指着电脑屏幕上不停跳跃的数字和曲线告诉记者,这是从观测场上的自动传感器传来的数据,通过实时记录后用来分析天气变化情况的。电脑总是时刻记录、显示不同的气象基础数据,气象观测员就是通过这些大量的数据资料,并结合实际天气情况来分析判断天气变化的,如风速、风向、温度、湿度、云系、能见度等综合因素。
地面气象测报工作是气象部门的基础工作,规范、严谨、细致是这个岗位的特点。他们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实行24小时值班工作制,不管谁值班都必须按时按点巡视设备、观测数据、传输发报。近期揭阳市天气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五一”期间,时雨时晴,天气很不稳定。5月2日的中午,天空突然出现大片强云团,雷电交加、大风狂刮。职业的警觉性让当时正在值班的谢雪君不敢松懈,因为要是遇到强对流天气,严重时就会出现暴雨、冰雹等极端的天气现象,这将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她说,当时是午餐时间,刚要到食堂吃饭时,发现这种现象,马上走回观测场,坚守岗位,认真观测,传输发报……当整个过程结束时已是下午1点左右,饭菜早就凉了。“其实,遇上这种天气只是非常平常的事情而已。”谢雪君淡淡地说。
气象工作和老百姓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气象观测员每天重复相同的步骤、动作,面对和处理的只是数字、符号,非常枯燥。然而,他们观云测雨,他们风雨无阻,他们乐于奉献,他们以实际行动,谱写着动人的气象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