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媒体刊登了“作家教授对话潮州文化”的报道,道出了对潮州文化的印象和反思,提出了保护和发展的建议,大部分让人深有同感。但其中韩山师院中文系肖玉华博士的“在任何场合都不要以讲潮州话为荣”的观点似带偏见。
肖玉华博士认为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快是因语言具有“封闭性”。并针对潮州话说他“在苏州念书时就曾听有人提出,苏州话的保护要放到博物馆中”。这里说的“有人”能代表大多数苏州人的观点吗?我们且不去调查,就我们而言,目前潮汕地区的大多数中小学采用普通话教学,个别校园“推普”过于极端,中小学生用标准潮州话表达已出现危机,对本土方言特有的口语、俗语更是多不知晓。有关方面专家已呼吁教育部门应加以重视,不然潮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无从谈起。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快有其客观原因,不能归咎于潮州话的封闭性。当然,本人也认为“府城人”的保守心态是缺陷、是弱点,但不能以此否认由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结合而成的潮州文化。
省委、省政府制订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指出:“建设广东文化强省,有赖于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各显神通,精心打造自己的特色”。中共潮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擦亮文化品牌,切实增强潮文化的凝聚力”。韩山师院院长林伦伦教授曾发表于报上的《潮州话—潮人的精神家园》中写道:“世界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话”、“……难怪老辈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遗训”、“马来西亚潮联会将推出《潮州话入门》教材,让全世界的潮人家庭里,响起潮州话优美动听的对话”。
海外尚且如此,作为本土的潮州人,我们该怎么做呢?若没有以讲潮州话为荣,何来一代代标准潮州话的传承?没有潮州话的传承,何来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品牌”?何来海内外潮人的乡音凝聚力?“没有潮州话,就不会有潮剧、潮曲;没有潮州话,就不会有潮州歌谣、歌册;没有潮州话,就不会有潮州民间故事;没有潮州话,就不会有潮语相声、小品;没有潮州话,陈三、五娘、苏六娘、桃花、渡伯、李老三将离我们而去……”。再说,潮州话是维系海内外潮人乡情的纽带,所以才有国内外各地的潮州会馆、潮汕商会、潮人联谊会等社团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已举办了十多届,不就是靠潮音走到一起吗?不论在任何场合,我们都以讲潮州话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