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埔会馆外貌。
在老市区民权路中段,一座破旧的老建筑静静地伫立着。问及它的历史,住在附近的老一辈居民大致都可以讲出潮汕历史上有名的“潮汕七日红”。这里就是大埔会馆——“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
沉寂多年的“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不久后将恢复原貌,让市民一睹它的昔日风采。
身处闹市几乎被人们所遗忘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民权路50号的“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探访。由于附近新建房地产,又恰逢周围的中小学放学时间,民权路俨然成了一个闹市。在旧址前,聚集着修理单车、水果摊等小摊贩,门口仅有的一块空地,则被一辆临时停放的小汽车占据。买菜、接送孩子的人们来来往往,几乎没有人驻足抬头,去看一眼这座老建筑。
站在旧址对面的步道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全貌。这是一座三层典型潮式骑楼,楼顶上“大埔会馆”四个字已经很难辨识,只有“馆”字隐约可见,楼房外墙也已斑驳不堪。细看二楼、三楼的几间房间,可以看见门虚掩着,有曾经使用过的痕迹,在二楼最中间的一个房门旁,还挂着学校用来提醒上下课的课间铃。在楼房左侧,一大丛紫红色的角花从楼顶倾泻而下直至最底层,倒是给这座旧楼增添了些许浪漫的风情。
走近一看,旧址正门悬挂着一块“汕头市‘八一’纪念馆筹备处”的牌子,旁边还有两块记载着这座建筑历史的碑文,门上还贴着一张有些褪色的海报。围墙上,有一些随手写上去的小广告,黑色的笔迹在泛黄的墙体上显得格外醒目。
曾作为学校使用
“这里曾作为小学使用,直到这栋楼变成危房了才搬走。”见到记者在拍照、记录,在附近居住了10来年的张大伯主动向记者透露了会馆的这一段“过往”。
据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馆长陈孝明介绍,大埔会馆始建于1926年,总建筑面积1271平方米,由当时旅汕的大埔同乡会发起筹建,全部费用主要为南洋埔籍华侨捐赠,部分为国内埔籍乡亲捐赠,于1927年4月落成。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撤离汕头后,大埔会馆一、二楼作为大埔旅汕小学校址。潮汕沦陷前夕,学校被迫停办;1945年,大埔会馆为国民党政府税务局占用,在旅汕埔人强烈要求下,于1948年收回大埔会馆并复办埔旅汕头小学。1958年,由市政府接办并改名为“中马路第一小学”,后又改名为“八一路第一小学”。后来,市教育局招生办、市教师进修学校先后在旧址办公,韩堤小学、中山路第一小学分教处、民族路小学等都在此办学过。
由于大埔会馆是一处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有关的革命旧址,1988年,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定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经市编委批准成立“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争取年底前完成修缮
在不久的将来,大埔会馆将不再沉寂。记者从市文广新局有关部门了解到,汕头市将加强以革命史迹为主题的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依托革命旧址修剪和开辟一批红色纪念馆和红色专题展,全面修缮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汕头市八一纪念馆),筹备纪念南昌起义专题展览。
记者了解到,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主体建筑将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要求,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对主体建筑屋顶及外墙体等进行全面修缮;整理四周周围环境,包括一些被占用的用地清理,外围墙及前大门门面的修缮,并增加周围绿化及配套设施,争取在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的修复工作及周围的配套工作。全面修缮后,将进入展览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展厅初期设计展线形成,展位及塑像等。同时,计划用8个月的时间,全面做好“八一”纪念展览的资料准备,争取在今年下半年把展览的初步样本整理出来,为展览提供全面的内容作准备。
周恩来曾在这里运筹帷幄
1927年,为了挽救革命危机,在周恩来、朱德、彭湃、贺龙、叶挺等同志的领导下,发动了南昌起义。为了夺取中国革命策源地,积蓄力量,准备继续北伐,起义军8月5日撤离南昌,开始南征广东。9月24日,部队进入汕头后,把刚落成不久的大埔会馆作为起义军临时指挥部,周恩来等领导人在这里共商一系列重大军事、政治决策,协同中共地方党委建立工农政权。
9月25日,周恩来在汕头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6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会、中共南方局成员、新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从香港秘密来汕,于当天和28日两次在大埔会馆主持召开南方局会议。会上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提出取消国民党的旗号,停止在汕头成立国民政府的意见。在国民党反动派兵力数倍于我的重压下,南昌起义南下部队于9月30日开始撤离汕头来到普宁流沙。
南昌起义军进入潮汕前后虽然只有短短7天,但在汕头的历史上,却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民众把这段历史称为“潮汕七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