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潭前村与潭前人造龙舟

在揭东县锡场镇西南,榕江北河之滨,有一处地方,名叫“潭前”,人们口头上都叫它为“啖前”。这是因为“潭”与“啖”在潮汕语是近音,故而产生了讹谈。这处地方,现在未见“潭”的影子,却从何而称“潭前”呢?原来,这里古时确有个潭水形成的深潭。榕江北河自新亨流经江滨时,至此河道转折,形成一个河湾,河水到此突然急转,河床上便被漩涡卷成一个深潭,因此,地处深潭之前,便被称为“潭前”了。河流因转折形成深潭,乃是常见之事,如锡场河段转入乔东时,也有一处深潭,故有地称“潭”,有村称“潭角”。榕江南河深潭更多,所以有“潭口”、“潭内”、“潭尾”、“月潭”、“潭溪”等地名、村庄。后因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深潭渐被填塞,故今只存其名而已。

潭前这片地方,西南临榕江,与月城、松山、棉浦隔江连接前园、后围、东仓,北与昆头山为界。境内一片平原沃野,利于水稻种植,盛产稻谷,供应本镇缺粮山区,故有锡场粮仓之称。这片地方,居住着两族人家,各成村落。西南部为王姓聚居,故名“潭王”。东西为蔡姓村,故称“潭前蔡”,后简称“潭蔡”。这二姓居民,都是在元朝年间迁来的,至今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也可称为古村落了。潭前王、蔡二村,明、清时期属于揭阳蓝田都,民国时期为第四区义顺乡(包括附近几个自然村),解放后属蓝东区的行政村,公社化时期,属锡场公社的两个生产大队,现为锡场的两个行政村。

这两个村是何时建立的呢?据《揭阳市地名志》简介:潭蔡村,居住的全是蔡氏一族,是元朝中期(约于公元1321),便从潮州府城郊黄畔蔡迁来的。因地处榕江北河深潭之前,故称村名为“潭前蔡”。至明朝洪武年间,有了较大发展,便有二个房份迁往磐溪都创立玉步村和赤岸村。现在潭蔡村有人口5000多,因地属平原,土质肥沃,可耕地多,适于水稻种植,故村中以务农为主。大多村民有自己土地耕种,犁耙水车等农具齐全,富有耕作经验,有充分肥料故常丰收,粮食有多余,卖给邻村缺粮者。因此自给自足,生活优裕,多属上中农阶级。由于生活稳定,故都安于现状,思想比较保守。虽然读书人不少,但都不向外寻求发展,村中有知识人士不少,故有知书达理,安分守己之美称。

潭王村,王氏一族于元末明初(比潭前蔡氏大概慢四、五十年)便从福建迁来。因村落建于榕江北河潭边,又一色王姓,故村名“潭前王”。到了清代,有一房份因耕作便利而迁往隔江相对地方,属磐溪都地界,创建“长福村”。俗称“堂幅王”。因为“长”潮汕话与“堂”同音、“福”与“幅”字形相近,故被人歪曲为“堂幅”。潭王主村现有人口7000多,主要靠农业。因地近河边,所以也有些人从事内河运输。村中船只多,过往客船也不少,故此村中也有人开办修造船厂,维修和建造小木船。在揭阳,现在也只有潭前人会造龙舟。因为水上营运,养成许多划船能手,每逢龙舟竞赛时,潭王龙舟多次夺冠,县中有名。潭王耕地比潭蔡少,人口又多,所以村中不富裕,农户多为佃户。凡生活较穷困者,都有穷则思变,有改革精神和进取心,敢于冒险,敢于斗争,故被地下党组织选为活动地点。1943年,地下党组织派方思远、陈彬以教书为掩护,在潭王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地下党员,培养革命骨干。当时潭王一批在揭阳一中读书的青年,大多参加革命组织,在学生中秘密串连,宣传教育,扩大队伍,解放初,这批人大多成为行政干部中的骨干,在接收和建设新政权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潭王是革命先锋村,是揭阳的革命老区。潭前王、蔡二村,毗邻而居,相距不过一公里,田园相连,鸡犬之声相闻,在旧社会,却并不十分友好,绝少往来,这是由于旧社会封建家族观念和田园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而造成的,况且,两村在生活环境、处世方法上又有所不同,故矛盾越来越深,以至于发重誓,不互相嫁娶。直至解放后,天下农民一家亲,两村居民才和好起来。

来源:揭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Jy0663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最新汕头电视台《新厝边头尾》专辑

潮汕搞笑短剧:三女说赌+骗子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