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们为“百家土”上的蔬菜浇水
南澎岛孤悬海外,是一个无淡水、无市电、无耕地、无居民的“四无”小岛,春夏之交大雾弥漫,秋冬季节风大浪高。浩瀚的大海阻隔了孤岛通往精彩世界的路,但浇不灭守岛官兵演绎精彩人生的激情。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连队官兵以执着的信念,奇迹般把南澎打造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乐园、成才基地。
历尽艰辛开辟“飘香菜园”
进驻初期,岛上没有一寸耕地,靠船艇运来的蔬菜常常是一天青、二天黄、三天全烂光。遇上天气不好、蔬菜供应不上时,守岛官兵只能吃黄豆、土豆甚至维生素片来补充营养。时间一长,很多人牙龈出血、肛裂便血。
南澎连官兵意识到,只有与大自然作斗争,解决蔬菜自给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战备执勤任务。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首先是岛上缺土,他们便从石缝里掏、草根下挖,利用出差、学习、休假、送给养等下岛时机背来一袋袋沃土,在石头堆里垒起一块块“袖珍菜园”。
有了土壤,并不等于就能种出菜。岛上海风刮、暴雨淋、烈日晒,菜苗成活率极低。官兵们就从山上搬来石头,在菜地四周筑起了挡风墙,从坑道里接来泉水,并充分利用洗脸洗脚剩下的水,在空矿泉水瓶盖上扎个小孔做成蔬菜“点滴注射器”,倒立于菜苗的根部旁。这些年,连队官兵共搬运土石3500多吨,修建挡风墙350多米,开垦菜地6.4亩。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红柿、黄瓜、空心菜、苦瓜、辣椒、茄子等20多种蔬菜先后在南澎岛上安了家,官兵们还利用旧营房建起了猪圈、“三鸟”棚和蘑菇房。目前,连队年均蔬菜自给率达到了63%。
南澎连官兵又想方设法克服岛上植物难以成活的困难,在小岛四周种植了马尾松、针叶松、相思树等,构成一道坚实的“防风林带”,使小岛的生态环境获得了很大改善。
因势利导创办“成才校园”
在南澎岛上采访,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感人事实:不到100人的连队,总共订阅了98份报纸杂志,其中绝大部分是官兵自费订阅的。上岛几年,大部分战士都能学会一种乐器演奏、一门体育技能和电脑基本操作,会写优美的诗歌和散文。
连队党支部一班人统一思想认识,根据连队实际和战士不同的文化层次,制定了“义务兵以学专业为主、士官以提升学历层次和拓宽专业渠道为主、军官以学习信息化知识为主”的分类育人计划,让战士们上岛即入学,下岛即成才,引导他们争当训练尖子、技术能手和革新能手。
连队克服岛上重重困难,建立和健全学习室、图书室、电脑室等硬件设施;开设了微机操作、装备修理等9个与连队专业紧密结合的培训班;组织官兵参加厦门大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远程教育。连队设立了“成才奖学金”,鼓励学历升级、电脑过级、技能考级和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对参加各类函授、刊授和自学考试获得毕业文凭的,给予报销40%的学费;对被评为优秀学员的全额报销。连队还形成了一套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每天利用一个小时进行读书辅导、每周六为科文学习日、每月召开一次学习形势分析会、每季度进行一次读书进度检查和讲评、每半年进行一次学习成果展示、每年评选一次学习成才先进个人。
在南澎,“求知成才”蔚成风气,所有干部战士都参加了一门以上的专业知识函授学习。近年来,连队先后有8名干部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13名战士考上军校,67人取得计算机、电工、厨师等级证书,3人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49人拿到大专以上文凭。
心心相印建设“友爱家园”
“难舍南澎”四个苍劲的大字,镌刻在岛上最显眼的巨石上。这是2005年退伍的老兵留下的心声。在这个孤岛上,官兵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2003年盛夏一天中午,战士殷德义突然头痛欲裂,连队打电话请求团里派船下岛治疗。风大浪急,交通艇被迫在中途的一个岛上避风。当晚,指导员杨华一夜没合眼,反复用湿毛巾敷着小殷的额头。第二天上午,当战士们把小殷送到码头时,突然狂风大作,人都站立不稳。“快挡风,别让他着凉!”战士们手挽着手、身贴着身,筑起了一道温暖的人墙。
“请不要忘记我们的友情,就算离别,我们还是兄弟……”这首连队官兵自己创作的歌曲《浪花泛起的往昔》,表达了官兵之间比海还深、比酒还浓的战友情谊。每到退伍前夕,老兵们都会自发地为连队修路、捐书、订报刊杂志、留下意见建议。每年春节,连队都会给退伍老兵寄去慰问信,退伍的老兵也会纷纷打来电话询问连队的近况,送来新年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