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古诗文乐在其中

中华吟诵学会志愿者来汕,向老摄影记者洪浩采录潮汕方言古诗文吟诵的音频影像资料
洪老精神抖擞用潮语吟诵
吟诵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诗词文赋大部分使用吟诵方式创作。昨日上午,中华吟诵学会的志愿者专程赶赴汕头,找到汕头市老新闻工作者洪浩,采录其用潮汕方言吟诵古诗文的音频影像,同时向其了解潮汕地区吟诵方面的情况。
吟诵古诗文乐在其中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拿着自己早年留下的古诗文集,80岁的洪浩用流利的潮汕方言吟诵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别看洪浩老先生已到耄耋之年,可他看起来仍是精神抖擞,吟诵起古诗文绝不含糊。
虽然并未专门研究过吟诵古诗文这方面的情况,但洪浩却清晰地记得当年小学老师吟诵古诗文的场景。“先生先将古诗文吟诵一遍,然后学生再跟着先生念,最后学生再将古诗文背诵下来。”洪浩向前来采录吟诵声像的中华吟诵学会的志愿者介绍,他并未读过私塾学校,当年他读小学时在市存心小学,老师已经用白话文讲国语课。但教古诗文的时候,还是保留有吟诵的韵味于其中。
洪老表示,吟诵的古诗文富有音乐感,读起来抑扬顿挫,且带有情感于其中。就连远在大洋彼岸的孙子,透过QQ视频聊天的方式听到了洪老的潮语吟诵,也不禁拍手赞赏。“吟诵,是件快乐的事儿,何乐而不为呢?”洪老笑着说。
中华吟诵亟待保护
据了解,中华吟诵是汉语诗文传统的诵读方式和意义表达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然而,现在学习甚至聆听过吟诵的人少之又少,多年以来中华吟诵逐渐失去了传承。目前各地会传统吟诵的人很少,大部分是年龄八十岁以上老先生。2009年,中华吟诵学会在中央精神文明办、国家语委、教育部语用司的支持下,吟诵采录、研究、推广等工作正逐步展开。今明年我国还将争取为“中华吟诵”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与此次采录访问的中华吟诵学会志愿者海珍表示,目前他们已经走访了40多个地市近300多位吟诵传人。他们主要向读过私塾的老先生采录相关的吟诵资料,再通过整理与研究后进行推广。此次偶然认识洪浩老先生,进行抢救性采录,填补了中华吟诵在潮汕地区的空白。
愿更多人参与保护中华吟诵
在现场,洪老还意犹未尽地向志愿者们吟诵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潮州歌谣《百屏花灯》。据了解,洪浩曾任汕头日报编辑、记者,曾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特约编辑,任《潮汕百科全书》、《汕头大博览》编委。他在1977年参与我国赴泰筹展工作,成为汕头人首次航拍潮汕风貌的第一人。
洪老表示,他希望自己作为一块“砖”,引出更多的“玉”来关注和参与到中华吟诵的抢救和保护之中,让更多的人学习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