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州志》的概貌与缺门寻踪

因历史的原因,1949年中,《潮州志》完稿而未能全帙出版。故《潮州志》的全貌怎样,于今,或许只有饶宗颐先生才知道。

但对《潮州志》的概貌,从修志档案(即汕头档案馆档案列一号全宗第三号目录第三十九卷)、修志史料(主要有刊登于《岭东民国日报》、《大光报》上的《方志》周刊)中,我们尚可尽力探索。笔者多年来曾主持重刊《潮州志》及参与《潮州志补编》的编辑工作,对《潮州志》的概貌,未刊志稿当时的编纂情况及后来的可能流向有一些了解,想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并希望能加深对《潮州志》的全面认识。错误处,请方家指正。

一、《潮州志》的篇目与版本

民国38年(1949)3月22日潮州修志委员会“修徵字第167号”文称:“查本会自前岁(指1946年)秋间着手纂修潮州新志,将及三载,今各部先后成稿,决定本春付梓。谨付样本壹册。”(见档案第223页)该样本含“述例”、“潮州志总目”,外附《新修潮州志发售预约简章》。《简章》称:“本会全书以仿宋字体精印线装连史纸八开本,分订五十册,共五千页一万面,外付地图一册(包括州图及各县分图等)。”(见档案第234页)

印行各册,每面14行,每行32字(其中还有很多夹注双行小字),以每面 500字计,全书应有500万字之巨。《潮州志》以旧志例编印,用文言文,不加标点,此500万字的资料含量更可想而知。

《潮州志》的篇目,自1946年7月初拟后,几经变动。至样本定稿时定为:卷首:序、述例、纂修题名、地图、全志总目、引用书目;本志(30门):沿革志、大事志、疆域乡村志、气候志、地质土壤志、山川志(地形、水文附)、古迹志、物产志、民族志、户口志、方言志、政治志(职官表附)、交通志、教育志、兵防志、财赋志、实业志、水利志、建置志、社会志、侨况志、风俗志、戏剧音乐志、宗教志、金石志、艺文志、宦绩志、人物志(选举表、仕宦表附)、丛谈、叙录;志末:修志经过。(见档案第237页)

因历史的原因,1949年《潮州志》未能完全刊行,后经重刊和补编,现有4种内容包含不同的版本问世。

(一)1949年版,即《潮州志》原印本。蓝色封面,长26CM,宽16.5CM,共20册,约150万字。录入沿革志、疆域志、大事志、地质志(总目称地质土壤志)、气候志、水文志(比总目增加的一门)、物产志(缺目)、交通志、实业志(缺工业目)、兵防志、户口志、教育志、职官志(比总目增加的又一门)、艺文志、丛谈志共15门。除中山图书馆外,现藏者不多,且多缺册。

(二)1956年版,即《潮州志汇编》中的《潮州志》。长25.5CM,宽19CM,两页合为一面缩印,香港龙门书店印行。或因饶宗颐先生收藏原书欠册,比1949版缺实业志的农业、林业二目。现藏本也不多。

(三)2005年版,即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翻印的《潮州志》重刊本。长21CM,宽14CM。以1949版扫描重印,合为六册;前加《卷首》,后加《志末》各1册;志文补编民族志、山川志、实业志五·工业、风俗志、戏剧音乐志4门1目,合为第七、第八2册。总共10册,约220万字。

(四)2011年版,即潮州海外联谊会编印的《潮州志补编》,长21CM,宽 14CM。《潮州志补编》录入古迹志、金石志、宦绩志、人物志4门,并增“外编”。分5册,约150万字。

至此,出版的《潮州志》以2005年重刊版加2011年补编版合计,共23门并加“外编”,约370万字。比1949年确定总目多水文志(该门原定为山川志的附录,因山川志未能及时出版而改为单门)和职官志(该门原定为政治志附表)2门,并加“外编”(因2009年饶宗颐先生送来古迹志等4门原稿中夹有很多从全国各种地方志籍中摘录的有关潮志资料,经饶宗颐先生首肯,由编辑部整理附后)。则全志应为32门(而非原总目所计30门),仍缺9门。

二、未刊志稿的编纂与流向

经重刊与补编,《潮州志》现尚缺方言志、政治志、财赋志、水利志、建置志、社会志、侨况志、宗教志、叙录等9门及个别分目。现将部分尚缺门目的流向揭示如下。

[《方言志》稿]《潮州志》原设有《方言志》一门,分“方言系统(声纽、韵类、声调)、方音探源、古语、俚语、外来语”5目(《潮州志·志末》第120面),由吴珏(双玉)负责分纂,后分目有变化。民国36年(1947)5月22日,修志会工作报告列表称:“方言:分潮音著述、潮音现象、潮音成分、潮音探源,附方言地图(已成稿)。”(档案第207页)何时交稿,无从得知,但潮州修志馆已刊出20册中缺《方言志》。据罗道证先生回忆:1952年■光中学并入金山中学,吴双玉老师遂转任金山中学教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2月病逝于青海黑石市劳改场,1979年冤案得以复查改正。“《方言志》手稿在50年代反右运动中失落,不知去向。”(《我爱金中》第4辑)1990年,《韩山师专学报》第1期(社科版)刊登吴双玉《潮州音类古源考》,仅三万字。据原潮州修志馆秘书蔡起贤先生为该文写的前言,知道文章由原潮州修志馆编纂、汕头图书馆退休干部温克中(即温原)先生从家中旧藏书中检出的。重刊《潮州志》时,我们曾考虑将文章作为《方言志》一部分收入,但讨论时大家认为字数太少,不能代表一门类,最后未予收录。

近来饶宗颐先生曾提出,《方言志》稿可能藏于他原住家中,候找到后再送来整理刊行。

[《侨况志》稿]《潮州志》设《侨况志》一门,可谓首创。该门设侨迁、侨政、侨民、治侨、外侨5目(《潮州志·志末》第119页),聘国立暨南大学(时设于上海)教授、潮人苏乾英为编纂。为写好志稿,据《大光报》记载,苏乾英曾三次赴南洋调查。第一次是1947年9月:“苏乾英教授于9月中旬乘机飞星洲,着手调查海外潮侨状况。南洋问题专家刘士木教授,现寓槟榔屿,近受聘为本馆编纂,就近搜罗潮侨有关资料,协同苏乾英编辑《侨况志》。”(《方志》周刊第 31期)第二次是1948年5月:“本馆编纂暨南大学教授苏乾英,已于去月出发星洲,调查潮侨状况。”(《方志》周刊第59期)第三次是1948年6月29日:“本馆编纂暨南大学教授苏乾英已于上月29日抵新加坡着手调查潮侨概况。”(《方志》周刊第63期)

为写好《侨况志》,可能不只刘士木教授一人帮助苏乾英教授的工作。从1949 年1月2日至3月7日,潮州修志馆共分10期在《大光报》的《方志》周刊连载澄海人高永光的《潮侨与南洋经济》长文,其中的1月30日第92期《方志》周刊整版登载该文,展示丰富侨史资料,此文应当对《侨况志》有较大影响。

查有关《潮州志》的档案资料及有关报道,民国36年(1947)5月22日修志会工作报告中苏乾英确在撰写中(档案207页),但未明《侨况志》何时完稿,是否上交。2004年我们整理重刊《潮州志》时,惜苏乾英教授已于1996年1月在上海去世,电询其儿子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苏迪漫,但不知志稿下落,实在遗憾。

作者:黄继澍

 

来源:潮州日报   责任编辑:chaozhoure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轻喜剧:阿宝(第一集)

潮汕首部潮语校园青春偶像剧《校园青苹果》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