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历史名城迸发科学发展新活力――潮州市升格扩大区域2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巡礼

编者按 在迎来升格扩大区域20周年之际,4月17日,潮州市将举办经贸洽谈会暨一批重点项目动(竣)工仪式。为全面系统反映潮州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潮州的过程,营造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强信心、团结一致干事业的良好舆论氛围,潮州日报今起开辟专栏《凝心聚力 再铸辉煌——潮州市升格扩大区域20周年巡礼》。敬请垂注。

连日来,凤城的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着一件大事——再过十几天,潮州市将举办经贸洽谈会暨一批重点项目动(竣)工仪式活动,作为潮州市升格扩大区域20周年的献礼。

许多人这时才猛然想起:咱们潮州,升格扩大区域已经20年啦!

有人说,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记忆!对于升格扩大区域20年的年轻潮州来说,记忆尤其珍贵。

1992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潮州升格为地级市并扩大区域。2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用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在361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篇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20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农业稳市、工业立市、旅游旺市、人才兴市、依法治市、富民强市”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年来,潮州市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等殊荣……如今,一个开放和谐、科学发展、全面繁荣的潮州正在迅速崛起。

GDP:20年增长15倍

升格扩大区域20年,放眼潮州大地,处处迸发出蓬勃生机。在历数发展成就中,需要首先提到的就是GDP,从1991年的41.11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647.1亿元,增幅达15倍,年均递增13%;人均GDP从1991年的1877元,提高到2011年的24100元,增幅达12倍,年均递增12.3%。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从1991年的2.36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6.9亿元,增幅达11倍。

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的同时,全市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调整中不断优化。升格扩大区域以来,潮州市坚持“农业稳市、工业立市、旅游旺市”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三大产业互补互动、并驾齐驱的经济增长新格局。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13.56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77.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16.38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309.34亿元,增幅近20倍;第三产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11.17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09.57亿元,增幅近20倍。

工业发展由弱到强

工业兴则全市兴,工业强则全市强。升格扩大区域以来,潮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陶瓷、服装、食品、塑料、不锈钢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电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另一方面,临港产业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工业适度重型化趋势加强。去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 1201.4亿元,是1991年的28.5倍,年均递增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1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63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50家。

与此同时,潮州市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推进,产业创新能力得到有力提升。仅过去5年,全市实施技术改造项目773个,完成技改投资85.5亿元;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762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4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1家、省级专业镇8个,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23个、省自主创新100强企业4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个,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年稳居全省第10位。

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

如果问20年来潮州给人最直观的变化是什么,相信超过90%的人会给出“城市变化大”的答案。

事实正是如此。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潮州市区已经从一个古朴小城,蜕变为一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滨江新城。

升格扩大区域20年,潮州市城市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更趋合理。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0.8亿元,是1991年的30.4倍。经过20年的努力,潮州市先后改造建设了潮州大道、枫春路、绿榕路、滨江长廊、金山大桥、广济桥、人民广场、牌坊街、竹竿山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的交通、供水、防洪、排污等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居住环境、园林绿化和休闲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为打造“三宜”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还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一方面加紧修编完成《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潮州城区部分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一方面建立健全“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使潮州市顺利跻身于国家园林城市行列,韩江潮州河段环境整治与滨江景观建设更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潮州市的民生事业也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钱袋子鼓了,这是广大市民感受最深的变化。据统计,2011年潮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83元,是20年前的8.6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7648元,是20年前的8.5倍多,全市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超过了220亿元。

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市民还欣喜地感受到另外两大变化——家里的房子变得更大了,车子跑得更快了!1991年,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0平方米出头,到2010年已增加到29.9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也从15.83平方米增加到23.11平方米。而在出行方面,20年前平均每户还不到一辆自行车,到现在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12辆汽车、93辆摩托车、178部手机和68部家用电脑,可谓真正是发生了巨变。

市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得益于民生事业的进步。2011年,潮州市用于社会民生事业的财政资金高达38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2%。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下,教育、就业、医疗、文化、扶贫等各项保障性民心工程得到有效推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升格扩大区域以来,潮州市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网络基本形成。至 2011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学校1389所,在校学生数516624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6%。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随着新农合的建立,全市形成了一个遍及城乡、布局比较合理的医疗卫生网。2011年,全市各类卫生机构809个,床位数5358张,各类医务人员7287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96%。

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全市40多个乡镇全部建设了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全部行政村,部分村、居委会建设了全民健身中心等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潮州市的就业保障和解困工作也在不断推进。 2011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2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参保人数达到43.2万、55万、33.7万、32.8万人,另有4.73万名困难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得到资助纳入医保范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50万人。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扩大,去年全市低保人数达到70791人,比2006年增加48933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显著,最近两年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940个,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率达到95%。

……

20年艰苦创业,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20年栉风沐雨,我们为向更高目标迈进打下了扎实基础,并创造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财富。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们坚信,勤劳朴实的潮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潮州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铿锵的步伐、更加澎湃的激情谱写出绚丽多彩的新乐章,开启更加辉煌的新征程!

 

来源:潮州日报   责任编辑:chaozhoure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情感喜剧:野蛮婆婆俏媳妇(第四集)

潮汕爆笑喜剧:一元买汽车-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