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温婉的西关舞蹈、古朴典雅的潮州音乐,对于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的师生来说,不再遥不可及。记者昨日从广外外校获悉,该校入选教育部“非遗”传承学校,是广东省级中学申报子课题获批的两所学校之一。
“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总体上来说分音乐、舞蹈和美术这三类。”广外外校“非遗”课题组总负责人龙燕介绍,在音乐方面,有广东民歌、潮州音乐、岭南丝竹音乐等。广东民歌使用粤语方言,本土各种民歌由于各地语言、音乐曲调、生活风俗有别,形成了不同的民歌类型,如越讴、山歌、田歌、咸水歌、木鱼歌等。粤语、潮语、客语几个方言支系语音,字调的反差衍生成音调和结构形态相异的百十个不同的歌种。而舞蹈方面,有岭南舞蹈,即西关舞蹈,也有广东民间舞蹈,如龙舞、狮子舞、春牛舞、傩舞等。美术类的有岭南建筑、阳江风筝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而目前,学校接触这类东西太少了。”
据悉,广外外校将把这些“非遗”渗透到学生的音乐和美术课上,并把其中一部分编写成校本教材,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每个年龄层次的接受水平,分层次地进行研究学习。如低年级的可以练潮州音乐,跳西关舞蹈,而高中生则可以进行民间走访,搜集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在谈到将“非遗”引进学校的初衷时,龙燕表示,“非遗”传承进校园,不仅给了学生一次近距离接触广东地方文化的机会,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尽可能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学生的兴趣培养提供了多元的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