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砂村, 位于曲溪东南,是原揭阳县的古村大族之一,现为揭东县的经济开发区,它距揭东县城只有3.5公里,面对榕江北河,左靠枫江,揭汕公路从村前经过,206国道又在村的右边,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个宜农宜商,可耕可渔之地。
这里古时是一片由枫江支流冲积而成的沼泽地,沟渠纵横,水网密布,在长年累月的泥沙积聚中,遂成一片平原。宋朝时便有吕姓先人在此垦植。元朝年间,江氏来此创立村寨,见此地表数尺之下,有溪沙蜿蜒曲折,蟠绕如龙,乃古溪流被溪沙淤积的痕迹,形成了地脉奇观。江氏认为:溪沙盘旋如龙,乃天地灵气所成,是村中龙脉,有吉祥纳福征兆,乃在此创乡寨,并取村名为“龙砂”。吕姓后来他迁,龙砂村江氏在此繁衍发展。
龙砂江氏一族,原是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的后代,是江万里之曾孙江恬息所创,至今已历廿二代,有700多年历史。
据龙砂《江氏族谱》所记:江万里,字子远,谥号文忠,江西都人,南宋度宗年间(1266-1274),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恭宗德v元年(1275),时年已76岁高龄,仍受命带兵至饶州(江西波阳)抵御元兵。当时蒙元铁骑纵横无敌,攻陷襄阳后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江万里困守孤城,外有强敌,内有奸臣贾似道制掣,粮尽援绝,城破时江万里率随行家人齐投水殉国。时次子江铸,任职承务郎,随文天祥入闽,拥戴宋帝赵m,转战潮汕,继续抗元。南宋亡后,遭元兵缉捕,匿居于洪水桥汤板里。江铸生三子,长肇祖,次汝祖,三承祖,为避搜查,又密迁至湖州开元街曲尺巷。后来形势稍安,缉捕松弛,汝祖一家迁至揭阳县龙砂。汝祖之子恬息,字福源,生四子,长梅生,居龙砂云南村;次梅溪,居龙砂港畔村;三梅陇,居龙砂陇埔村;四梅州,后迁居于澄海。就这样,爱国丞相江万里的后人,便在潮汕各县繁衍发展。
龙砂江氏有个特别突出的习俗,就是“竖灯竿,升彩凤”,每十二年一次。每逢春节前后,便择吉日配合游神进行。家家户户于晚间在屋顶上竖长灯竿,升上彩凤,灯火辉煌,彩凤迎风飞舞。现此民俗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竖灯竿,是用一支长约7、8米的青竹,以苗儿竹为最佳,去掉枝丫,只留长竿,尾带10数竹叶,竖立于自家屋顶的最高处。
升彩凤,是用竹篾扎成一只飞凤的骨架,然后糊上丝棉纸,在上面彩绘各种颜色,从头到尾有1米多长,很像1只展翅飞翔的彩凤。有钱人家则用各色丝绸代替丝棉纸,轻柔好看,又不怕风雨。近年有了彩绘塑料薄膜装饰外壳,又有专业艺人专工制作,彩凤更是惟妙惟肖。彩凤腹中,点上灯烛,通体透明。近年改用电灯,亮度高,又安全,不怕风雨。夜间升于灯竿之上,屋顶一片明亮,微风吹来,彩凤两翼迎风招展,长尾飘扬,真如一只活凤,在夜空中飞翔一样。千家万户如此,成群彩凤飞舞,这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龙砂江氏为何有如此习俗呢?有三个传说。
一说是为了纪念江万里。传说江丞相生平最喜爱也最景仰彩凤,因其品格高尚、圣洁,非梧不栖,这与江万里高风亮节有共同之处。江万里常以凤为家中装饰、摆设,而今子孙节日升彩凤,是表示对祖先怀念,永远传承先祖高尚品德。
二说是对祖宗官职的显摆。据说:“天子是龙,丞相是凤,武将是虎。”江万里曾经任南宋朝廷丞相,当可称“凤”。后代子孙升彩凤,是炫耀先祖当过丞相。正如各姓氏挂的灯笼,都要写上祖先的“郡望”或官职一样,以向社会表示本族的荣耀。
三说是建村之初,村前溪边有一片竹林,枝青叶茂,环境清幽,曾有人见到真凤在此栖息。凤是吉祥之鸟,栖此必有灵气。至清朝初,竹林地建为江氏宗祠,祠中对联有“港边渔火腾彩凤”之句。为纪念彩凤在此栖息,祖祠造宅之日,便扎彩凤高悬屋顶,以示幸福吉祥,以后便形成家家户户升彩凤的习俗。
三种说法各有其理。其实,凤只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鸟类,现实并无这种动物。“凤鸣岐山”、“梧桐栖凤”都是作为此地将有圣贤出现的渲染而已。
至于婚嫁之家,贴“凤凰到此”,凤凰是百鸟之王,可挡凶煞之故。这是星相家所言。
“竖灯竿,升彩凤”,每十二年一次。每逢春节前后,便择吉日配合游神进行。
微风吹来,彩凤两翼迎风招展,长尾飘扬。千家万户如此,成群彩凤飞舞于屋顶,这场面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