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回是来走亲戚的”

探访团和潮州日报记者在广济桥上合影。

探访团在广济桥上的演示点参观手拉朱泥壶制作。

探访团在市群艺馆非遗展厅参观。
自2月10日起,潮州日报联合《晋江经济报》推出“追访‘陈三五娘’”特别报道。近一个月来,两地媒体分别在陈三及五娘的故里泉州、潮州开展一系列采访报道,与读者一起寻觅这个经典爱情故事背后的点点滴滴,先后刊登了《“陈三五娘”历史上“确有其人”》、《花园村中“五娘井”至今仍可使用》、《七百年前陈三隐居于此》等10多篇稿件。
“追访‘陈三五娘’”特别报道引起潮晋两地读者的广泛关注,3日,怀揣着对“五娘故里”的向往,《晋江经济报》工作人员、读者走进古城潮州,携手本报工作人员组成“晋潮两地主流媒体探访五娘故里”采风团,实地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潮州有太多景点让人流连忘返”
“两天的行程实在太短了,这里有太多的景点让人流连忘返,有机会我们一定还要再来。”前天下午,结束了“晋潮两地主流媒体探访五娘故里”之行的《晋江经济报》采风团成员,紧紧握着本报记者的手,不无感触地说道。
在为期两天的行程中,采风团来到“陈三五娘”故事涉及的地点广济桥、广济门、开元寺等处,追忆这段在潮、晋两地流传数百年的美丽传说,同时还参观了牌坊街、韩文公祠、许驸马府、潮州市群艺馆非遗展厅等主要景区景点。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客人们收获了不少惊喜。
今年56岁的晋江知名茶专家连建设,是采风团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他告诉记者,早在20多年前,他就曾经来过潮州,这里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前是为业务而来,这次则是奔着陈三五娘而来。”连建设说,陈三五娘的故事在晋江家喻户晓,潮、晋两家媒体的“追访‘陈三五娘’”特别报道,读者非常喜欢,听说晋江媒体要组织到五娘故里探访,他头一个报名参加。来到潮州之后,他发现这里同样处处留存着陈三五娘的印记,连民间的剪纸、花灯、泥塑等手工艺,都不乏陈三五娘的题材,使他对潮州倍感亲切,“我们这回是来走亲戚的。”
走在古朴的广济桥上,26岁的晋江小学教师林培月感慨万千。她说,陈三五娘当年就是从这里迈出潮州城,开始了他们艰辛的私奔之路。今天她身临其境,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瞥见陈三五娘追求美好爱情的坚定步伐,瞥见五娘惜别家乡的婉约回眸。
两地文化情感紧密相连
陈三五娘的故事,牵起了潮晋人民的文化情感。而在采风过程中,来自晋江的朋友更体会到潮州与闽南地区独特的历史渊源,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在许驸马府参观时,得知许氏一族是从泉州迁徙而来的,《晋江经济报》记者胡建志很是兴奋。他对本报工作人员说,以前只知道潮州很多姓氏宗族的先祖来自福建,想不到这样的名门望族,竟然与泉州血脉相连。回去以后,他一定要好好搜集相关资料,这对晋江的文化传承很有意义。
走进潮州市群艺馆非遗展厅,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走进了一座瑰丽的文化殿堂。潮州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令他们目不暇接、啧啧称奇。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除了“陈三五娘”之外,其实还有不少与福建相关。“80后”的晋江画家李晓东感叹道,这次采风活动给他带来的震撼相当大,他见识了潮州灿烂的历史文化,也了解到潮、晋两地的文化交融。回去以后,他要以“陈三五娘”为题材,创作一系列油画作品,以纪念潮、晋人民的浓浓情谊。
两地文化人希望多办此类活动
即将结束行程时,来自晋江的朋友们依依不舍。作为《晋江经济报》顾问,连建设说,潮、晋两地地域相近、文化相连,人民历来亲如一家,两家媒体联合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好。而通过这次采风,他觉得今后两家媒体还可以在更多方面加强合作,建议今后继续开展此类活动,共同促进两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潮州市群艺馆馆长陈向军在采访中也表示,潮、晋两地媒体组织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陈三五娘”是潮州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潮州市计划与泉州有关方面联合,将这个两地共有的民间传说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次活动,将对申报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希望今后多开展此类文化交流活动,续写两地人民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