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立春过后,忙碌的春耕又将开始。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普及,以前田野间熟悉的深深浅浅的牛脚印已逐渐远去,传统的牛耕日渐式微。但在已进入农机时代的今天,尚有这样一群“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牛户,他们长年与牛为伴,活跃在普遍没有配套的机耕设备的村落里,保留着传统的牛耕方式,凭借着自己辛勤的劳作为他人耕犁土地而养家糊口。
将牛养壮等待忙碌的春耕
磷溪镇仙田三村66岁的老丁,便是村内仅存6、7位耕牛户之一。记者见到老丁时,他正穿着一件沾满泥土的衣衫,卷起裤管,打着赤脚在一片蔗林里弯腰捡着蔗叶、蔗尾。他告诉记者,每年农闲时,他便到蔗林里帮蔗农照看蔗林、收拾蔗叶。而作为回报,蔗农则答应将卖剩的蔗尾送予老丁,好让他捡回去喂养耕牛。
老丁告诉记者,耕牛一顿能吃50多斤的草,所以在这段农闲期,他便需四处去割草、捡番薯叶、甘蔗尾回来喂耕牛。而正月天寒地冻时,春草刚发,这时候没有足够的草给牛吃,还得煮些番薯稀粥给牛吃。老丁说:“我还指望着它在春耕时帮着我干活,所以我得把牛养得更壮些,这样耕牛才有足够的力气耕田。”
农忙时早上5点多便起来耕田
由于清明前后雨水充足,农民们都会抢着在这个时间段插秧,盼有个好收成。所以每年立春之后,便有不少村民开始育苗为春耕做准备。这段时间便是耕犁土地的好时机,许多村民都会前来雇他帮忙耕田。
老丁向记者介绍,现在村里的番薯地、甘蔗地大部分都已收成闲置,已有些许村民招呼他帮忙耕地了。像种植甘蔗、番薯这些农作物的田地,只需犁一遍便能完成。稻田不仅需要架好犁具犁一遍,还需放水耙田,把已犁成一垅一垅的泥耙平整,以便插秧。一亩稻田的犁、耙,要花费近6个钟头才完成。
所以,春耕忙碌时,老丁一天需工作十多个小时。“有的时候我从凌晨5点多便起来工作,中午没时间休息,随便吃点面包对付过去后便继续工作,一直到傍晚6、7点才收工回家。”老丁告诉记者。
牛是耕牛户的命根
回忆起这份干了半辈子的工作,老丁感慨良多。原来,当年人民公社时期,老丁便是村里的耕牛户。等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每家每户都承包了土地,那时老丁也没想找其他工作,于是便买了犁具,干回了养牛耕田的老本行。“没想到40多年来,靠着养牛耕田养活了我们一家子。” 老丁感叹道。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地方都已经普及农业机械,而老丁却依旧拉着他的水牛在田地辛勤劳作着。他告诉记者:“虽然用机械耕田一天能耕10多亩,而牛耕最多只能2、3亩,但我已经60多岁了,学不来这些机器操作了。况且许多需要耕犁的土地机械进不去,还得靠我这头老牛。”
如今,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老丁已渐感体力无法支持长期的耕田。而膝下的子女也都已成家立业,他们也不断劝老张把牛卖掉,过安稳的日子。但跟许多耕牛户一样,牛便是老丁的命根子,他割舍不了对耕牛的感情。“从十几年前,我便在田间的空地里搭起草棚,与牛同住,方便照看好水牛。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再干这种活了,但我想趁着还能动再多干几年,等到实在动不了的时候,那才算了吧。”老丁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