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物业、无管理、无治安防范措施,是老旧小区、零散楼栋普遍存在的“三无”通病,以此产生的管理难、保洁难、安全难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困扰。记者日前进行了一番走访调查。
“信箱坏了,没人理,防盗门坏了,也没人维修,出了问题该怨谁啊?”家住共和路的马女士指着自己所居住的单元,激动地对记者说。
马女士所居住的楼房为独立单元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八层共四十户居民,虽无物业管理,但楼房卫生、安全等情况良好。随着时间推移,楼房日渐衰老,楼内设施也陈旧不堪。记者观察到,该楼的信箱多半已经锈迹斑斑,单是丢信箱门的就有五个;防盗门破损更为严重,非但对讲失灵、按钮残缺,就连门锁也处于“瘫痪”状态,只需用力一拉便可打开。此外,逢下雨便堵塞的下水道、楼道照明灯常年“失明”等,都使得马女士等住户头疼不已。
“一谈到钱,大家意见就难统一。”当记者问及业主为何不协力处理问题时,马女士无奈地表示,由于房屋属于独立单元,且已上“年岁”,物业公司多以“管理成本高”而不愿入驻。至于成立业主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她也曾提议过,但楼内单元多已经转卖或出租,部分住户尤其是租户对大楼管理常敷衍了事,有住户甚至因公用设施维护该由谁买单的问题产生争执,由此导致无人牵头、配合,大家“各扫门前雪”,管理问题搁置。
记者了解到,目前,像马女士所居住的“无人管”住宅楼在市区为数不少,其中许多住宅楼位于开放式小区内,例如梅园、菊园等,这类住宅区在经历数十年风风雨雨后成为老旧片区,设施破损问题突出,长期“群龙无首”,居民们在资金的筹集及意见统一上,难以协调一致。
与马女士的遭遇不同,一些老旧住宅的业主在面对无人管的局面时巧思妙想,设立“楼长制”,从业主中挑选出责任心强、有号召力、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来担任楼长。通过楼长倡导居民积极参与小区的物管工作,带动居民协作配合,构建“居民自觉、居民自发”的物业管理互动模式。
家住桃园小区的王姨就是一名热心肠的楼长,从组织清洗楼道到筹集设施维修费用、落实卫生、安全防范等,只要她一声令下,业主们齐齐响应,单元楼虽陈旧,却环境整洁,设施齐全。“有人管理与没人管理,真是天壤之别。”入住单元至今已有十个年头的王姨说。
据了解,近几年,王姨居住的住宅楼租户多了起来,公用设施损坏也无人牵头维修,于是多名业主想出一个办法:每层楼设“层长”,单元楼设“楼长”,铺起“邻里网”。如此一来,有了组织结构,整个单元楼像“大家庭”,现在凡大小事务,有层长、楼长在,大家积极协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多数受访住户都希望设立“楼长制”,让住宅楼有一个“管家”。“公共事务有人牵头管理,我们的居住环境相信也会好很多。”受访居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