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揭开洋楼的“前世今生”―探访C石洋楼群二

▲原英国领事署,室内也基本保留当时的模样。

▲刻有当时英国领事署落成时的洋碑文。

▲81岁老“老C石人”黄坤利正深情回忆“C石往事”。

▲教堂在墙角刻有当时建成的时间。

▲教堂保留了教堂当年的建筑构件。

穿梭在美丽幽静的C石景区,无论探访景区中哪一座洋楼,总有一种遐思浮上记者的脑海:这些历经沧桑、古朴典雅的外国建筑,究竟藏有多少尘封的往事?于是,寻找昔日曾在这片土地留下生活足迹的采访对象,成为记者探访C石洋楼的重要环节。

黄坤利,1931年出生于C石,是土生土长的C石人,曾在C石度过数十年时光,对C石的历史变迁以及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当记者提起C石景区里的洋楼时,这名81岁的老人,满怀深情向记者回忆起那诸多“C石往事”……

根据黄坤利的回忆以及有关资料记载,记者了解到,历史上以英美为主包括挪威、印度在内等国家的人先后到过C石,其中英国于1860年在C石建领事署(现C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C石街道办事处内),随后英国驻汕头海关C石楼(现海关顶处)、英国驻汕头汇丰银行C石署楼(现公安干校所在地)、英国驻汕头税务司C石署楼(现C石小学所在地)纷纷建立。

1872年,美国传教士在C石倡建了基督教礼拜堂,起初只有教徒十几人,其后人数逐渐增加,旧礼拜堂不够容纳多人礼拜,遂于1930年,由全岭东教徒捐款另建了一所教堂———岭东基督教纪念堂(即现在的汕头市基督教会C石堂)。

1878年,美国浸信会派人来C石创办医院,所在地在现在C石医生顶。1903年,又新建了两座楼房。至此该医院正式称为“益世医院”,益世医院即现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

此外,英美等殖民者还在C石兴建了各类工厂:1878年英商德记洋行在C石新大陆(现海军警卫连所在地)开设糖厂;1887年德记洋行在德记草埔(现三医院院址)开办肥料厂、汽水厂、制冰厂;挪威也曾在现洪厝街附近市场所在地与英国合资开办过船行;印度人曾在现海滨公园东湖处开办一家炼铁厂。除此之外,花旗洋行、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等众多当代仍声名显赫的企业都曾在C石开办工厂。

如今,这些建于十九世纪、历尽沧桑的外国建筑,除少数保存完好外,大部分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虽然往事远矣,但黄坤利至今仍清晰记得外国人在C石留下的点滴印记。

黄坤利回忆说,从出生到1951年入伍当兵的20年时光中,他在C石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这个时期,生活中经常可见到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主要有医生、牧师、教师等等。和当地居民一起生活久了,有的外国人甚至还会说简单的潮汕话。而在他的印象中,在C石居住、工作的外国人,都能与当地居民们彼此和谐相处。

黄坤利回忆,当时生活在C石洋楼里的外国人,对促进和推动当地的教育、医疗事业多多少少都出过力。比如,在原来位于C石医生顶的“益世医院”,有一个又高又胖的美国女医生,大家都叫她“冯医生”,她在C石呆久了,居然能说些当地方言,而且每次出诊的时候都要由两名轿夫担轿出行。但碰到一些家境贫困的患者,“冯医生”大多时候都能体谅病患者的难处,不收取费用。黄坤利有一次扁桃体发炎,就是“冯医生”帮他治好的。

黄坤利还记得,除了行医办学外,当时居住在C石的外国人,还在就业上岗方面为当地妇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据了解,当年有一些外国女传教士从国外带来一些抽纱图案和样品,交给当地女工用潮汕的刺绣工艺在潮汕出产的夏布进行加工。此后抽纱工艺就在C石乃至达濠传播,成为当地妇女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而这些传教士对帮助潮汕妇女开拓营生渠道,提高经济收入,发展工艺水平也起到一定作用。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St0754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短剧:疑难杂症-2010贺岁片

潮汕搞笑短剧:戏骗子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