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曝光了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利用会议经济牟利,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日,本报热线陆续接到读者报料,称利用类似手法“邀请”市民参加会议的骗局在现实中也频频上演,被邀请者如果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
事例一:请您“参会”须先交钱
家住仙桥的陈先生是一名个体商户,日前他的电子邮箱里就收到了一封莫名其妙的邀请函。从陈先生转发过来的邮件里记者看到,这封以“企业1号行动”为标题的“活动确认函”中写着:“欢迎贵司作为阿里巴巴行业代表拨冗出席……贵公司的信息经组委会统筹复核后,您的贵宾席位及门票已成功预订好……”等语,并在最后的“活动要求”中提出:“凭活动申请函签到,免费出席(其他1000元/人)”。陈先生还表示,在接到这封“邀请函”之前,他还接到一个自称是会务接待的人打来的电话,告知他应准时出席,并带1000元现金到现场缴纳。
“怎么可能邀请我去参加这个什么会议呢?”陈先生对此表示不解。虽然邮件中明确写着陈先生的名字,但陈先生表示,自己不是公司法人,也不是行业代表,根本就不符合对方要求的“与会者必须是企业总经理/CEO/法人”。为了避免上当,陈先生直接拒绝出席会议。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事后记者以陈先生的名义打通了会务接待的电话,对方一连询问了记者是如何接到邀请函等细节后,表示会议已经开完,要等下次组织会议时再通知记者。当记者询问对方这次会议的组委会是什么机构时,对方犹豫了许久才表示是“广东中科院的下属机构”,并匆忙挂掉了电话。随后记者拨通了中科院广州分院办公室的电话,咨询对方是否有类似下属机构组织这样的商业会议,接线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我们并没有组织这样的会议活动,应该是骗局。”
事例二:“专题研讨班”邀错人?
“真是不知所谓,怎么可能邀请我去参加这么高规格的研讨班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嘛。”在某事业单位上班的何小姐接到邀请参加研讨班的邮件,让她大感惊奇。从何小姐提供的邮件中记者看到,这是一份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名义发出的红头文件,主题是《关于举办节能减排国家专项资金申报与合同能源管理专题研讨班的通知》,通知中还附有联系电话、网址、报名表等详细信息,一切看起来都十分正规。
那么,会不会是主办方发错人了呢?记者随后查询广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官网,发现的确有这样一份文件和开展这样一个专题研讨班,一切看起来和邮件里提供的信息是一模一样的。难道真是发错人了?直到记者在该网下载了报名表附件才发现原来内有玄机:只见报名表的规格、内容都和邀请邮件提供的一样,只是联系人姓名、手机、传真号码、邮箱等联系信息通通被篡改了,被邀请者如果不仔细辨认和查证,很容易就受骗上当,将钱交到骗子手中。
近日发布的《中国会议蓝皮书》显示:我国每年举办会议高达几千万个,参加会议者有上亿人次,年均增长20%,会议经济年产值达万亿元。在会议经济这块大蛋糕的吸引下,一些不法分子跻身其中玩弄手段,利用邀请参会、参加研讨班等手段,达到其诈骗财物的目的。在此,本报提醒市民在收到类似的会议邀请时,仔细查证后才决定是否参加,勿因一时轻信而导致钱财损失。
(编辑:林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