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目前学钢琴的孩子很多,而且他们大多数入门很快,在音乐感觉、听觉、声音辨别能力、音调敏感性方面都很不错。多年从事钢琴艺术教育的陈老师告诉记者,这跟潮汕话是8个音有关系,说明潮汕孩子在学音乐方面得天独厚。
在今年6月份开幕的德国戈特里安-史坦威舒曼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亚太地区选拔赛)中,汕头共有10多名选手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角逐进入亚太地区决赛,其中4名选手脱颖而出,获得参加2012年2月在德国举行的总决赛资格,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是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张之荣。陈老师告诉记者,他小小年纪已经久经沙场,多次参加各类比赛并且成绩骄人。但毕竟,他只是众多学琴孩子中的佼佼者或者幸运儿,堪称凤毛麟角,而更多的孩子却是很难找到感觉,抑或即便技巧娴熟却难成大器,这除了天分上的差别,更关键的是心态。一言以蔽之:急功近利难成大器。
陈老师说,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她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内容并唤起听者强烈共鸣,这就是我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为什么能随着旋律的起伏或喜或悲的原因。学习音乐虽然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技巧只是表达音乐的手段,并不能等同于音乐。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经常发现,有一些孩子很小就通过了十级考试,钢琴弹得倍儿溜,一点也不磕巴,从技巧上是没得说了,但是,他们缺乏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其演奏听起来枯燥乏味,从中让人感觉不到音乐的感情色彩,更无法激起共鸣,用味同嚼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演奏,最多只能叫技术而不能叫艺术,这样的钢琴手最多也只能成为技师,而无法成为艺术家。而目前,汕头学钢琴的孩子中有不少就是朝着技师的方向在发展。
出现这样的情况,源于目前汕头的钢琴教育现状有点类似于应试教育,这跟学琴者尤其是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有关人士指出,不少家长并不了解艺术教育的规律,他们无视自己孩子的天分、兴趣,一味跟风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目的是成名成家,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还有一些家长把考级等同于成才,认为越早考级、级数越高就越成功,因此一味逼着孩子赶考。这些不良心态和做法都是学钢琴的大忌。